方思道送西峰

西峰隐真境,微境临通衢。

行役空屡屡,过眼被尘迷。

青林外延望,中閟何由窥?

方子岩廊器,兼已云霞姿。

每逢泉石处,必刻棠陵诗。

兹山秀常玉,之子囊中锥。

群峰灏秋气,乔木含凉吹。

此行非佳饯,谁为发幽奇?

奈何眷清赏,局促牵至期。

悠悠伤绝学,之子亦如斯。

为君指周道,直往勿复疑。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王守仁所作的《方思道送西峰》。诗中描绘了西峰的隐秘与壮丽,以及对友人方思道的深情厚谊。

首句“西峰隐真境,微境临通衢”,描绘了西峰隐藏着真正的仙境,而这个仙境却靠近繁忙的道路,形成一种对比。接着,“行役空屡屡,过眼被尘迷”表达了诗人多次经过此处,但因世俗的尘嚣而未能真正领略其美。

“青林外延望,中閟何由窥?”则表达了诗人对外界美好事物的向往,却难以窥探其真貌的无奈。接下来,“方子岩廊器,兼已云霞姿”赞美了友人方思道不仅具备岩廊般的高尚品德,还拥有云霞般的超凡气质。

“每逢泉石处,必刻棠陵诗”描述了方思道在每次遇到山水美景时,都会留下自己的诗歌,表现了他的热爱自然和文学创作的热情。紧接着,“兹山秀常玉,之子囊中锥”赞美了西峰山色常新,方思道如同山中宝锥,才华横溢。

“群峰灏秋气,乔木含凉吹”描绘了秋天群峰的浩瀚景象,以及高大树木中蕴含的凉爽之风,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此行非佳饯,谁为发幽奇?”表达了这次旅行并非为了欢宴,而是为了发现和分享西峰的奇妙之处。

“奈何眷清赏,局促牵至期”表达了诗人对清雅之美的眷恋,却因现实的束缚而无法尽情享受。“悠悠伤绝学,之子亦如斯”感叹于自己对学问的追求和对友人的思念,都如同方思道一样,充满了深情和执着。

最后,“为君指周道,直往勿复疑”鼓励友人方思道勇敢地追寻自己的理想和道路,无需犹豫和怀疑。整首诗通过描绘西峰的美景和对友人的深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收录诗词(564)

王守仁(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幼名云,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 字:伯安
  • 号:阳明
  • 生卒年: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

相关古诗词

西安雨中诸生出候因寄德洪汝中并示书院诸生

几度西安道,江声暮雨时。

机关鸥鸟破,踪迹水云疑。

仗钺非吾事,传经愧尔师。

天真石泉秀,新有鹿门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德洪汝中方卜书院盛称天真之奇并寄及之

不踏天真路,依稀二十年。

石门深竹径,苍峡泻云泉。

泮壁环胥海,龟畴见宋田。

文明原有象,卜筑岂无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寄石潭二绝(其一)

见说新居止隔山,肩舆晓出暮堪还。

知公久已藩篱撤,何事深林尚闭关?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寄石潭二绝(其二)

乘兴相寻涉万山,扁舟亦复及门还。

莫将身病为心病,可是无关却有关。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