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贺李本宁先生起南太常

中朝方系望,宁许赋鸿冥。

卿月临淮甸,春风过洞庭。

千秋垂信史,七郡戴祥星。

礼乐窥元始,英髦属典刑。

宫悬今待奏,国牒已镌铭。

旧好仙曹接,新题御藻馨。

钟山登霁色,湖水贴天青。

草莽忻殊遇,曾邀笔墨灵。

先生己未春曾为余叙拙稿,故结中致感云。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之世所作的《寄贺李本宁先生起南太常》。诗中以“中朝方系望”开篇,表达了对李本宁先生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声望的赞誉。接着,“宁许赋鸿冥”一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李本宁先生的才华横溢,如同鸿雁翱翔于高远的天空。

“卿月临淮甸,春风过洞庭”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烘托出李本宁先生的影响力和声誉,仿佛他的光辉照耀着淮甸大地,春风也越过洞庭湖,带来了生机与希望。

“千秋垂信史,七郡戴祥星”则赞美了李本宁先生的历史贡献和道德品质,千年的历史将铭记他的功绩,七郡的人民将仰望他如同星辰般闪耀的美德。

“礼乐窥元始,英髦属典刑”两句,表达了对李本宁先生在礼仪乐律、人才选拔等方面卓越成就的敬佩,他的智慧如同窥探到宇宙的起源,影响着众多杰出人才。

“宫悬今待奏,国牒已镌铭”则暗示了李本宁先生在宫廷和国家层面的重要地位,他的建议和贡献将被记录在官方文件中,成为后世的宝贵财富。

“旧好仙曹接,新题御藻馨”两句,提到李本宁先生与旧友的深厚情谊以及新近受到皇帝的褒奖,如同御制的藻饰一样芳香四溢。

“钟山登霁色,湖水贴天青”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象征着李本宁先生的品德如同山川之美,湖水之清,令人向往。

最后,“草莽忻殊遇,曾邀笔墨灵”表达了诗人对李本宁先生给予自己特殊待遇的感激之情,以及曾经得到其文采的启迪和灵感。

整首诗通过对李本宁先生的多方面赞誉,展现了他对社会、国家乃至个人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其深深的敬仰之情。

收录诗词(1344)

李之世(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读林初文先生集有感

珠光宁为碎,光华岂可沈。

死能留侠骨,生独露文心。

太息干时策,悲凉适越吟。

无阶堪洒血,有焰足销金。

道丧言犹在,人亡嗣可寻。

潸然空掩牍,三叹伯牙琴。

形式: 排律 押[侵]韵

林六引民部招游金鱼池分得六鱼

澄澄鉴碧沼,潴水贮文鱼。

已近清华地,还疑濠濮居。

榆杨荫曲榭,荇藻敷周除。

信是皇慈洽,曾供睿赏馀。

层层翠鬣绕,粲粲锦鳞舒。

分沫承天泽,依光接玉渠。

春游倾士女,暇燕盛簪裾。

蠕动沾灵贶,人禽囿广舆。

虹流纷射渚,水赤幻呈书。

钩饵相忘处,天渊长晏如。

形式: 排律 押[鱼]韵

再游金鱼池同胡伯连分赋

言寻斗草陌,重过金鱼池。

新水才生岸,轻阴半著枝。

游人多藉地,观者即移时。

万绿森罗处,纤红点缀奇。

光摇银甲动,斓带锦云披。

接饵来何数,亲人自不疑。

朱楼开面面,青旆映垂垂。

选树张文幕,施栏护曲漪。

湘娥忻解佩,稚子屡投饴。

骀荡春光媚,流连水泽嬉。

鱼真知乐否,客亦任狂为。

薄暮休言去,金羁系柳丝。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赠朱瞻御

青衿嗟不第,投笔去从军。

匕首吹毛锷,刀唇偃月文。

行穿虎豹窟,直入犬羊群。

聚米知筹略,摩丸立解纷。

醉毫时墨盾,战血每殷群。

眦为报仇裂,眉如画策分。

挥戈回鲁日,唾手拾燕云。

倚马曾飞檄,图麟矢竖勋。

叶繻今再见,缓带昔徒闻。

笑我毛锥子,年来倦欲焚。

形式: 排律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