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读史》由清代诗人陶正中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商鞅的描述,探讨了权力、信义与民心之间的复杂关系。
首句“商君修耕战,立约于徙木”描绘了商鞅推行变法的场景,通过立木取信之举,展现了他重视信义的形象。接着,“赏信罚随彰,卒以震巴蜀”进一步说明了商鞅变法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政策的实施,更在于他能够兑现承诺,严明奖惩,最终使巴蜀之地为之震动。
“枭雄负异能,断制贵专独”则将视角转向了那些拥有特殊才能的统治者,强调了他们对权力的独占和决断力的重要性。然而,“民可与乐成,创始每弗欲”提醒我们,尽管这些统治者能够成就伟业,但在开创之时往往不愿与民共享,这反映了权力与民意之间的微妙平衡。
“君子重违众,持衡妙善俗”表达了君子在面对众人意见时的谨慎态度,以及在维持社会秩序中的智慧。最后,“握机良所同,用意乃各属”指出,虽然在把握时机方面人们可能有共同的认识,但每个人在运用这一时机时的意图却各不相同,暗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见褚衣冠,终焉致巷哭”作为结语,通过对比穿着华丽的官员与最终落得悲惨下场的例子,警示人们权力的滥用可能导致的悲剧结局。整首诗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刻探讨了权力、信义、民心与个人选择之间的复杂关系,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