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倚江楠树草堂前,故老相传二百年。

诛茅卜居总为此,五月髣髴闻寒蝉。

东南飘风动地至,江翻石走流云气。

干排雷雨犹力争,根断泉源岂天意。

沧波老树性所爱,浦上童童一青盖。

野客频留惧雪霜,行人不过听竽籁。

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

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

形式: 古风

翻译

倚靠江边的楠树草堂前,古老的传说流传了两百年。
当初选择这里盖房定居,只因五月间仿佛能听到寒蝉声。
强劲的东南风吹过大地,江水翻腾,石头滚动,云气蒸腾。
楠树即使面对雷雨也顽强抵抗,根部断裂,泉水源头并非天意安排。
我喜爱这苍茫江水和老树,江边那翠绿如盖的楠木尤为醒目。
野客常来此避风雪,过客只愿聆听竹林的乐音。
楠树历经沧桑,倒伏在荆棘丛中,泪水血迹斑斑,满含心事。
我有新的诗篇该向何处吟唱?从此草堂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沧桑的图景。开篇“倚江楠树草堂前,故老相传二百年”两句,通过对楠树和草堂的描写,勾勒出一处古老而又宁静的场所,同时也透露出这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故事。接下来的“诛茅卜居总为此,五月髣髴闻寒蝉”则表明诗人对这种环境的向往和留恋,以及对自然界中细微之处的观察。

诗中的“东南飘风动地至,江翻石走流云气。干排雷雨犹力争,根断泉源岂天意”几句,以激烈的笔触描绘了风雨交加、山石倾倒的壮观场景,同时也引发了对自然力量和命运的沉思。

而“沧波老树性所爱,浦上童童一青盖。野客频留惧雪霜,行人不过听竽籁”则转向了诗人对于那片古老楠树的喜爱,以及对自然界中生命力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旅途中的不适和对音乐的怀念。

最后,“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几句则是诗人对于自然界中生命力被破坏后的哀叹,以及对自己创作的渴望和失落感的表达。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历史沧桑、生命力与自然力量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462)

杜甫(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 字:子美
  • 籍贯: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 生卒年:712-770

相关古诗词

楼上

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

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

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

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覃]韵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

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

及兹烦见示,满目一凄恻。

悲风生微绡,万里起古色。

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

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

有练实先书,临池真尽墨。

俊拔为之主,暮年思转极。

未知张王后,谁并百代则。

呜呼东吴精,逸气感清识。

杨公拂箧笥,舒卷忘寝食。

念昔挥毫端,不独观酒德。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溪涨

当时浣花桥,溪水才尺馀。

白石明可把,水中有行车。

秋夏忽泛溢,岂惟入吾庐。

蛟龙亦狼狈,况是鳖与鱼。

兹晨已半落,归路跬步疏。

马嘶未敢动,前有深填淤。

青青屋东麻,散乱床上书。

不意远山雨,夜来复何如。

我游都市间,晚憩必村墟。

乃知久行客,终日思其居。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滟滪

滟滪既没孤根深,西来水多愁太阴。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

舟人渔子歌回首,估客胡商泪满襟。

寄语舟航恶年少,休翻盐井横黄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