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杨起元在奉命祭告泗州祖陵时,感念高皇的功德而作。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哲学思想,展现了对先祖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圣德神功的赞美。
首句“明明我祖迈羲轩”直接点明了对祖先的尊崇,将先祖比作远古的羲和与伏羲,暗示其地位之崇高。接下来的“圣德神功岂有前”则表达了对先祖圣明德行和非凡功绩的高度评价,认为无人能及。
“天地不知高厚极,图书重与洛河诠”两句,运用了天地和图书的象征,强调先祖的智慧和影响力超越了自然界的极限,通过洛河的诠释,进一步彰显了先祖的深远影响。
“显谟已入诸司掌,精蕴还须识大贤”则指出先祖的教诲和智慧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各领域的指导原则,需要后人深刻理解并传承。
最后,“典礼微臣何以颂,惟勤稽首祝尧年”表达了作为微小的臣子,面对如此伟大的先祖,只能通过勤奋努力来表达敬意,并衷心祝愿先祖如同古代的圣王一样长寿安康。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典雅,不仅体现了对先祖的崇敬之情,也蕴含了对圣德神功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的祭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