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铲惟制小,颇逾锄耨功。

今于古制异,用亦差不同。

沟田垄攲仄,他刃诚难攻。

制器度地宜,创物须良工。

长柄加阔首,圆柄投直銎。

畎亩耀吐月,肘腋凌轻风。

务进同撞戈,再前随换踪。

覆茇易反掌,剸地深潜锋。

已令土膏润,旋看蔓草空。

要处薅薙外,不离耘芓中。

养苗成此稼,去秽利吾农。

无田非力辟,有具致时丰。

尝见燕赵北,亦传辽池东。

远近或未识,图谱容相通。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铲》由元代诗人王祯所作,通过描述铲这种农具的特点和用途,展现了古代农业文明中对工具创新与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

诗中首先提到古代的铲与锄相比,虽小却能发挥超过锄的作用。接着指出,现代的铲与古代设计有所不同,其使用效果也有所差异。在沟田垄地倾斜的情况下,其他工具可能难以应对,而铲则因其独特设计,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诗中强调了制作工具应考虑土地特性,创造新事物需要良工巧匠。

进一步描述了铲的构造:长柄搭配宽阔的头部,或是圆柄插入直銎,这样的设计使得铲在田间作业时如同月光般耀眼,操作起来轻松自如,仿佛轻风拂过肘腋。在耕作时,铲能快速推进,如同撞戈一般勇猛,且能随着地形变化灵活调整。它不仅易于翻动覆盖物,还能深入土壤深处进行挖掘。铲的使用使土壤更加滋润,同时能有效地清除杂草,保护作物生长。在田间管理中,铲既用于除草,又参与耕作,成为不可或缺的农具。诗中还提到,没有田地不是通过努力开垦得来的,有了合适的工具,就能带来丰收。

最后,诗中提及铲在燕赵北部以及辽池东部的广泛流传,即使在较偏远地区也可能通过图谱等方式相互了解和传播。这反映了古代农具知识的交流与传承,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普及与影响。

综上所述,《铲》诗通过对铲这一农具的详细描绘,不仅展示了古代农业文明中对工具创新的重视,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以及知识交流与传承的重要性。

收录诗词(52)

王祯(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薅马

尝见儿童喜相迓,抖擞繁缨骑竹马。

今落田家薅具中,髣髴形模悬跨下。

头尾微昂如据鞍,腹胁中虚深仰瓦。

乘来垄上敛褰裳,借竹于人宽两髁。

初无鞭辔手不施,只有丛草常满把。

昔闻坡老歌秧田,以木为躯名我假。

虽云制度各殊工,不出同涂趋稼野。

岂无燕市骐骥材,千里驱驰汗如泻。

亦有尚厩麒麟姿,路乘一鸣何似哑。

争如寓器干同宫,刍秣不烦殃咎寡。

又如画幅出龙媒,过目徒教费模写。

尤疑铁骑响风檐,聒耳胡为劳铸冶。

岂知创物利于民,独有老农真智者。

朝骑暮去有常程,暑月奔忙非夏庌。

荼蓼朽止方告劳,杳不闻期驯里厦。

回看所历稼如云,拟贺丰穰奏豳雅。

功成翻为一长嗟,控御由人多用舍。

形式: 古风 押[马]韵

制形类短镰,名义因声闻。

总秸既异赋,禾藁惟中分。

虽云一钩铁,解空千亩云。

小材有大用,乘时策奇勋。

苟无遽弃捐,磨砺以须君。

形式: 古风 押[文]韵

利器从来不独工,镰为农具古今同。

芟馀禾稼连云远,除去荒芜捲地空。

低控一钩长似月,轻挥尺刃捷如风。

因时杀物皆天道,不尔何收岁杪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推镰

北方寒早多晚禾,赤茎乌粒连山阿。

霜馀日薄熟且过,脆落不耐挥刈何。

因物制器用靡他,田夫已见伐长柯。

一钩偃月镰新磨,置之叉头行两砣。

仍加修杖双眉蛾,推拥捷胜轮走坡。

左捩忽若持横戈,原头积穗云长拖。

秋成助敛知时和,欲充粝食无饥魔。

北风捲地翻长河,此时镰也收加多,试向田翁云此歌。

形式: 古风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