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华山云台观内陈抟先生影堂的环境与氛围,充满了道家哲学的深邃与神秘。首句“林壑云深接玉泉”,以“林壑”、“云深”、“玉泉”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圣的自然景观,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接着,“松斋闭息辄经年”一句,通过描述陈抟先生在松斋中闭息修行多年的生活状态,展现了其对道家修炼的执着与虔诚。
“一无标致惟随俗,别有真机在指玄”两句,揭示了陈抟先生看似平凡实则蕴含深意的生活态度和内在智慧。他不追求外在的标致与名利,而是专注于内心的修炼和对宇宙真理的探索。“诏板尝延清暑殿,诗筒时到华阳川”则通过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陈抟先生与朝廷、文人之间的交往,以及他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
最后,“蜕形虽在张超谷,粟粒珠中自在天”表达了陈抟先生虽然肉体可能已经逝去,但他的精神和智慧如同珍珠中的粟粒,永远闪耀着光芒,存在于天地之间。整首诗通过对陈抟先生生活场景的描绘,以及对其精神世界的赞美,体现了对道家哲学的深刻理解和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