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次在双溪观石窍泉的游览经历,充满了自然美景与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泉水的清澈、山间的宁静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隐逸生活场景。
首句“寻声共觅登山路”,点明了探索之旅的开始,伴随着对声音的追寻,踏上寻找登山之路。接下来,“断续横斜途错互”描绘了山路的曲折蜿蜒,充满了探索的趣味和挑战。
“荒蹊翠葛拂罗衣,曲磴苍苔印芒履”两句,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行走过程中的自然之美:翠绿的藤蔓轻轻拂过衣裳,曲径上的青苔留下了足迹,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
“两道灵源山中溢,瀑布喷从石窍出”描绘了泉水的源头与壮观的瀑布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美丽。泉水“美味沁脾酌醁醽,清音漱石鸣琴瑟”则进一步强调了泉水的纯净与悦耳的声音,如同自然界的音乐。
“彻底照人清且鲜,千枝万派落畬田”则展示了泉水的清澈与生命力,滋养着大地,孕育着生机。泉水旁有人构屋,享受着与世隔绝的宁静生活,“镇日高眠无剥啄”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泉流绕砌茗堪烹,松影当窗书可读”描绘了泉水旁的生活场景,既有品茗的雅趣,也有读书的宁静,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状态。
“隐逸能方郑子居,应接不暇山阴目”表达了对郑子居(郑板桥)隐居生活的赞赏,以及对眼前美景的赞叹之情。雨后的夜晚,月光洒满空山,诗人以琴声慰藉内心的孤独,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感悟。
“我思就隐水云乡,结契烟霞意味长”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希望与自然结缘,体验烟霞之中的意味深长。
“祗因未了显扬愿,尚有黄粱梦一场”则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既渴望隐居生活,又未能完全放下世俗的欲望与责任。
“一场尘梦浑如寄,岂甘久作风尘吏”表达了对尘世生活的厌倦,不愿长久地成为官场的俗吏。
“他年琴鹤谷中来,耕读为家初心遂”展望未来,期待在山水之间过着耕读的生活,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男婚女嫁向平年,桐帽棕鞋任游戏”描绘了未来的家庭生活,充满了和谐与乐趣。
“日暮高歌乘兴还,者番淤乐信难攀”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留恋,即使回到现实,也难以忘怀这次旅行带来的快乐。
“路人问我何乐此,我笑未答意自閒”以诗人的自问自答,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内心的自在。
最后,“君不见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以桃花流水的比喻,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暗示了在这片天地间,存在着超越世俗的美妙世界。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自然描写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