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五年汝去更何之,又听琵琶水一涯。
雨雪渐多残醉后,江湖同在未还时。
空留异代增萧瑟,剩有馀生付别离。
故伎几人今亦尽,不须临老放杨枝。
这首诗是清末近现代初期诗人黄节的作品,名为《沪江重遇罗敷庵歌席中赋赠》。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怀旧之作,诗人通过对过去场景的回忆,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
"五年汝去更何之,又听琵琶水一涯。" 这两句诗表明已经五年未见故人,现在再次听到那熟悉的琵琶声响起,就像水流一样连绵不绝。这两句通过对时间的描述和感官上的细节,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雨雪渐多残醉后,江湖同在未还时。" 这两句诗描写了一个风雪交加的环境,诗人可能是在酒醒之后,面对着相同的江湖,却感觉到时间已经过去,没有回头的可能。这强化了诗中对时光易逝和无常的感慨。
"空留异代增萧瑟,剩有馀生付别离。" 这两句表达了一种历史长河中的孤独与无奈。"异代"意味着时间的流转和世事的更迭,而"增萧瑟"则是对这种变化带来的冷清感受的描写。"剩有馀生付别离"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未来可能的离别所持有的无奈与悲凉。
"故伎几人今亦尽," 这句诗中的"故伎"指的是过去的乐师或者艺人,"几人"则意味着现在剩下的人不多了。通过这样的描述,诗人强调了时间带走了许多事物和人物,这种流逝感在诗中达到了顶点。
"不须临老放杨枝。" 最后一句表明诗人对于未来没有太多的期待,即使到了老年,也不需要再去做那些象征着希望或者美好的行为,比如放飞纸鸢。这句话传递了一种对生命晚景的淡然和无为。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过去记忆的回顾和对未来变化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易逝、友情难寻以及个人生命轨迹上的感慨。语言上充满了意象和情感的深度,是一首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作品。
不详
交游著作都应绝,惟有伤心郑忆翁。
早悟此身原是累,孰知吾道不能同。
孤怀痛在沧桑外,世事真随江海东。
零落一编亦何补,感人终古是闻风。
去去宁为燕雀知,海天无语独归迟。
渐看襟袖生微月,已见蓬莱异昔时。
回首朔风殊污我,呕心来日复如斯。
似闻缓缓琵琶响,休问江边弹者谁。
来日云何亦大难,文章尔我各辛酸。
强年岂分心先死,倦客相依岁又寒。
试挈壶觞饮江水,不辞风露入脾肝。
何如且复看花去,蓑笠人归雪未残。
出门以往缘何事,可惜年光付淼漫。
已听鹃声不归去,且从马上报平安。
残宵漏尽无多雨,近海楼高特地寒。
况是故人临别际,平明风雪满林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