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公馆次壁间韵

虏入山前山后州,控弦万骑此屯留。

四郊垒壁犹余警,十载疮痍尚未收。

野长蒿莱仍课马,兵佥子弟更防秋。

使臣多愧询民瘼,自咏小东谁为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战后的边疆景象,诗人唐顺之以明朝顺义公馆的墙壁为背景,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战乱给当地带来的深远影响。首句“虏入山前山后州”形象地描述了敌人的侵扰范围之广,紧接着“控弦万骑此屯留”揭示了敌军的强大和驻扎的军事压力。

“四郊垒壁犹余警”表达了战事虽已平息,但周边地区仍残留着战争的痕迹和警惕之心。“十载疮痍尚未收”则揭示了战争带来的长期破坏和百姓生活的艰难,十年过去,伤痕累累仍未完全恢复。

“野长蒿莱仍课马,兵佥子弟更防秋”进一步描绘了战时训练的延续,即使是荒芜之地,也用于军事演练,年轻人继续承担着守卫家园的责任。“使臣多愧询民瘼”表达了诗人作为使臣,对于未能有效解决民生疾苦的自责和愧疚。

最后,“自咏小东谁为酬”以自我反思作结,诗人感叹自己即使写下这样的诗句,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并回应这些百姓的苦难呢?整首诗情感深沉,反映了作者对边疆民生的关注和对和平的渴望。

收录诗词(590)

唐顺之(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义修。汉族。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 号:荆川
  • 籍贯:武进(今属江苏常州)
  • 生卒年:公元1507~1560

相关古诗词

昭君词(其二)

长秋才引到帘前,名姓谁知外国传。

记得君王回盼处,肯分相识不相怜。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昭君词(其六)

使臣何日发长安,乍到边头可奈寒。

多谢监宫频慰籍,得恩何似得归难。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昭君词(其七)

愁向胡天别塞垣,一闻南雁一销魂。

妾心纵得随明月,解近君王不解言。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元]韵

昭君词(其十一)

鸊鹈泉上髑髅残,满地黄云覆草寒。

遇得花枝那忍弃,弃时容易遇时难。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