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邓知县友龙(其二)

别向巴丘去,归从浙水来。

绝怜三益友,高卧九泉台。

清会成陈迹,明时失茂才。

无因陪祖奠,风壑寄馀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不要再去巴丘了,还是回到浙水边来吧。
特别怀念那三位益友,他们如今已长眠在九泉之下。
美好的聚会已成为过去,清明的时代也失去了杰出的人才。
我无法参与祖先的祭奠,只能在山风山谷中寄托我的哀思。

注释

巴丘:地名,古代楚国之地。
浙水:长江下游的支流,这里指代故乡。
三益友:泛指有益的朋友,古人常以三人为一组。
九泉台:指阴间,古人对死亡的隐喻。
清会:清明的聚会,指亲友间的聚会。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茂才:古代对优秀人才的称谓。
祖奠:祖先的祭奠活动。
风壑:山风山谷,象征自然环境。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廖行之悼念友人邓知县的挽诗。诗人劝慰亡友不必再去巴丘,而应从浙水返回,表达了对邓知县的深深怀念。"三益友"指的是有益的朋友,这里暗指邓知县为贤良之士;"九泉台"则是对死亡的委婉说法,意味着邓已长眠地下。诗人感慨昔日与邓的清谈聚会已成为过去,而在政治清明的时代却失去了这样一位杰出的人才。最后,诗人遗憾无法一同参加邓的祭奠,只能将哀思寄托于风壑之中。整体上,此诗情感真挚,哀而不伤,体现了对故人的深深敬仰和惋惜之情。

收录诗词(451)

廖行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调岳州巴陵尉。未数月,以母老归养。告满,改授潭州宁乡主簿,未赴而卒,时淳熙十六年。品行端正,留心经济之学。遗著由其子谦编为《省斋文集》十卷,已佚

  • 字:天民
  • 号:省斋
  • 籍贯:南宋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
  • 生卒年:1137~1189

相关古诗词

挽邓知县友龙(其一)

文撼湘南国,才高月旦评。

弟兄皆吏计,父子擅科名。

綵服欢初浃,黄粱梦不惊。

伤心见零落,埋玉闭佳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挽邓彦霄(其二)

仲氏怀联璧,慈亲念倚闾。

官迁身未享,子少室无储。

不料全家望,真成一梦虚。

生材悭子寿,天意竟何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挽邓彦霄(其一)

秀整文明早,精明吏事优。

联登年正妙,再转誉弥休。

方展云衢步,俄惊夜壑舟。

平生如此友,零落向山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挽军器监簿周公子及(其一)

人物丹丘秀,才华迈选优。

青藜行照坐,白玉遽成楼。

数不登知命,言犹见告猷。

词林根柢在,三凤看鸣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