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墨踪尘淡鬓华新,犹喜重来值故人。
二十二年如转目,洛阳不改旧时春。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司马光的作品,展现了诗人怀旧之情和对友情的珍视。开篇“墨踪尘淡鬓华新”描绘了一种物是人非的场景,墨迹残留却已失去昔日生机,鬓发虽经年华洗礼依旧如旧,透露出诗人对于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犹喜重来值故人”表达了诗人对能够再次见到老朋友的欣慰之情。在这里,“故人”不仅指久别重逢的人,更蕴含着共同的记忆和情感纽带。这种情感的交织,增添了诗歌的情趣,使得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深厚情谊。
“二十二年如转目”则是对时间流逝的一种感慨。这短暂的数字“二十二”,在这里象征着岁月的长河和记忆的沉淀。诗人用“如转目”来形容时间的飞逝,既表达了惊叹,又不免带有一丝哀愁。
最后,“洛阳不改旧时春”则是诗人的感慨之语。在这里,洛阳城成了历史与记忆的象征。尽管岁月流转,但这座古城依旧保持着它的面貌,尤其是在春天,这份不变似乎成为了连接过去和现在的一道桥梁。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勾勒出了一幅深情且略带哀愁的人生画卷。
不详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春冻消时种两芽,南风薰日见孤花。
先开必自陶钧力,且合归功丞相家。
野迥秋光满,径微朝露寒。
登高与行远,馀力尚桓桓。
去住邈如霄与尘,依依欲别更相亲。
虽知洛邑饶英俊,莫忘斋庐并直人。
芳菲触目已萧然,独著金衣奉老仙。
若占上春先秀发,千花万卉不成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