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吴潜的作品,名为《浪淘沙令·戊午中秋和刘自昭》。从艺术风格来看,这是一首借景抒情、寄寓深意的中秋月夜之作。
开篇“望月眼穿东。云幕千重。”两句,诗人通过对月亮的注视与云层的叠加,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遥望月宫的情境,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有时推出赖他风。”此句中,“有时”指的是偶尔间隙,“推出”则是借助自然之力,如风,以此来形容诗人内心对于外界美景的渴望与接受,显现了诗人对自然的顺应和融合。
“恰似玉环犹未窦,得恁玲珑。”这里的比喻——“玉环”和“未窦”,形容月亮如同精致美丽、尚未完全展露的玉器,而“得恁玲珑”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美景的欣赏和领悟。
“谁在华山峰。一半天中。”此处诗人提及华山,意象壮阔,以之比喻月亮悬挂于高远的天际,一半藏于云雾之间,增添了一种神秘与超凡脱俗的感觉。
“君逾五十我成翁。”这里,诗人提及友人的年龄和自己的身分(“翁”为老者自称),通过时间的流转,引出下文对岁月无常和人生易逝的感慨。
最后,“未必明年如此夜,笑口难逢。”诗人表达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感受,以及面对美好时光可能一去不复返的哀伤。这里的“笑口”是指当下的欢乐时刻,而这种时刻往往在生活中难以捕捉。
整首诗通过月亮这一中秋特有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