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狱中有感(其三)》由明代诗人陈是集所作,表达了作者在狱中深切的感慨与对命运不公的强烈控诉。
首联“生当磨蝎可如何,命似烹鸡熬未过。”以“磨蝎”和“烹鸡”为喻,形象地描绘了自己身处逆境、命运坎坷的境遇。磨蝎星在中国古代占星术中象征着艰难困苦,而烹鸡则暗示了被逼迫、煎熬的状态,两者结合,凸显了诗人面对命运不公时的无奈与挣扎。
颔联“目断南天惟梦绕,书陈北阙被人跎。”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望着南方的天空,心中只有梦想在萦绕,而北方的朝廷却被他人掌控,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被搁置一旁,无法实现。这里通过空间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理想的渴望以及现实与理想的落差。
颈联“廉名自许身先辱,雠事无端累已波。”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他自认为坚守廉洁之名,却先遭侮辱;原本无端的仇怨之事,却连累了自己,使得原本平静的生活波澜起伏。这一联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遭遇的不公,也暗含了对社会不正之风的批判。
尾联“独喜君心昭雪得,累臣泪尽望恩多。”表达了诗人对于能够洗清冤屈的期待与渴望。在经历了种种苦难之后,他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希望有一天能有人为他昭雪,给予他应有的公正与恩惠。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期盼,也是对正义的呼唤。
整体来看,这首诗深刻地展现了诗人身处困境中的内心世界,既有对命运不公的愤怒与不甘,也有对自由与公正的执着追求,以及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情感的细腻表达,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