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明李侍郎挽歌三首(其二)

官岂不为达,其如望未充。

敏辞倾一代,发问诎三公。

厌向承明直,思行邵伯风。

嗟嗟玉树折,埋没彼蒿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做官难道不是为了显达吗,但我的期望却未能满足。
他的言辞敏捷,能打动一代人,提出的问题连三公也无法回答。
他厌倦了在朝廷中直面应对,渴望像邵伯那样过隐逸的生活。
哎,如同那棵玉树被折断,才华横溢的他只能埋没在平凡的宫中。

注释

官:官职,仕途。
岂:难道。
达:显达,升迁。
其:然而。
敏辞:敏捷的言辞,才思出众。
倾:打动,影响。
一代:一个时代的人。
诎:使...屈服,难倒。
厌向:厌倦了在...(做某事)。
承明:承明殿,古代宫廷中重要的议事场所。
思行:渴望实行。
邵伯风:邵伯,指隐居生活,邵伯是古代隐士。
嗟嗟:叹息声。
玉树:比喻人才出众。
折:折断,比喻受挫或被压制。
蒿宫:普通宫室,暗指地位不高。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所作的挽歌,悼念的是曾任端明殿学士的李侍郎。诗中表达了对李侍郎未能充分实现抱负的惋惜之情。"官岂不为达",意指他本有望仕途显达,但似乎并未如愿;"其如望未充",进一步强调了他的期望并未完全实现。诗人称赞李侍郎才思敏捷,言辞能打动一代人,连三公也被他的问题难倒("敏辞倾一代,发问诎三公")。然而,他却厌倦了在朝廷的繁杂事务中任职,更向往像邵伯那样清静的生活("厌向承明直,思行邵伯风")。最后,诗人感叹李侍郎如同美玉般的才华被埋没在平凡的官位上("嗟嗟玉树折,埋没彼蒿宫"),表达了深深的哀悼和对人才被忽视的感慨。整首诗情感深沉,对逝者的敬仰与惋惜交织其中。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端明李侍郎挽歌三首(其一)

少年为侍从,名誉竟轩腾。

每吐胸中凤,宁容笔上蝇。

受釐延汉室,被谤过周陵。

今日泉宫启,师臣礼秩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翠竹亭

种竹几千个,结亭三四椽。

游人多寂静,啼鸟亦留连。

酒有陶公爱,林希阮氏贤。

我来归路远,跃马古城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乘炎出何许,人意以微看。

怒剑休追逐,疑屏漫指弹。

与蚊更昼夜,共蜜上杯盘。

自有坚冰在,能令畏不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柳上一声蝉,沙头千里船。

行经朝雨后,思乱暑风前。

物趣时时改,人情忽忽迁。

感新犹感旧,更复几多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