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严嵩所作,名为《大江东去和东坡词三首》的第二首,是对苏轼词作的和韵之作。诗中充满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的开篇“玉署仙翁”,以“玉署”象征清雅的官署环境,而“仙翁”则暗示了诗人追求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接着,“缘底事、身病偶须药物”一句,表达了诗人因身体不适而需要服药的现实,同时也暗含了对人生无常、疾病不可避免的感慨。
“杜老吟诗因太瘦,却忆寻山面壁”这一联,借唐代大诗人杜甫因生活困顿而吟诗自遣,联想到自己在寻找山中静修的念头,体现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与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
“世事浮云,利名蜗角”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世俗功利的不屑与厌倦,将世事比作飘渺的浮云,将名利视为微不足道的蜗角,流露出对超脱尘世的渴望。
“荆州争夺,空叹昔时豪杰”则通过历史典故,反思历史上英雄豪杰的争斗,最终归于虚无,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与感慨。
“只须满引金尊,高弹锦瑟,四座燕歌发”这一联,描绘了一幅宴饮欢聚的场景,诗人希望在酒香、琴声与歌声中忘却烦恼,享受当下,体现了对生活乐趣的追求。
“秉烛观游聊此夕,莫问人间兴灭”一句,表达了诗人愿意在短暂的夜晚尽情游玩,不关心世事的兴衰,体现了对生命有限的深刻理解与对当下快乐的珍惜。
“松柏凌寒,桑榆收晚,勋业看黄发”这一联,以松柏的坚韧不拔、桑榆的晚景之美,以及黄发(老年人)的智慧与经验,象征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赞美,以及对晚年生活充满期待的态度。
“木天兰省,正要平分风月”则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在木天(即天空)之下,与兰省(兰花丛生之地)为伴,共享自然界的美好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宁静、和谐生活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历史人物、生活情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超然物外、追求精神自由与和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