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之世对朱四尊悼念张孺人的诗作所感,以步韵的形式进行创作。整体情感深沉,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哀思。
首联“当年彤管写悲吟,窅窅重泉信易沈。”以“彤管”象征书写工具,暗示了悼念者通过文字表达内心的悲痛之情,而“窅窅重泉”则描绘了逝者已离人世,深埋地下,信件难以传递的无奈与哀伤。
颔联“万感难酬唯有泪,三生如晤亦同心。”表达了对逝者无尽的思念与不舍,即使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只能以泪水来寄托哀思。同时,诗人想象如果在三生石畔相遇,依然能够心心相印,强调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颈联“疏花影澹空临镜,流水声凄不入琴。”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疏落的花朵映照在镜子上,显得格外清冷;流水的声音在琴弦上回荡,却无法奏出欢快的旋律,进一步渲染了哀愁的情绪。
尾联“几度徘徊堪掩牍,钟情谁似使君深。”诗人感叹自己在哀思中多次徘徊,难以自拔,想要收笔却难以掩饰内心的情感。最后,诗人表达了对逝者情感之深的感慨,认为无人能比得上悼念者对逝者的深情厚意。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悼念者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哀思,同时也表达了对逝者情感的深深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