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凤髻抛残秋草生。高梧湿月冷无声。当时七夕记深盟。

信得羽衣传钿合,悔教罗袜葬倾城。人间空唱雨淋铃。

形式: 词牌: 浣溪沙

翻译

凤髻散乱,枯黄的秋草到处生长。天上的月亮给人湿润的感觉,好像哭过一般,冰冷没有声息。当年每逢七夕之夜,我们都在月下互诉着山盟海誓。而今,只剩我一个人伴着寒月哭泣。
原来相信仙人可以传递亡妻的信物,但后悔的是她的遗物都与她一同埋葬了。亡妻已逝,如今唯有自己空自怅痛了,凭吊美好的曾经。

注释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
此调有平仄两体。
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
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
凤髻(jì)抛残:谓凤髻散乱。
比喻为爱妻逝去,掩埋了。
凤髻:古代女子的一种发型。
唐宇文氏《妆台记》载:“周文王于髻上加珠翠翘花,傅之铅粉,其髻高名曰凤髻。
”此处借指亡妻。
湿月:湿润之月。
形容月亮给人以湿润的感觉。
羽衣:原指鸟羽毛所织之衣,后代指道士或神仙所著之衣,此处借指神仙。
钿(diàn)合:镶有金、银、玉、贝等之首饰合。
古代常以之作为表示爱情的信物。
白居易《长恨歌》:“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罗袜:丝罗织成之袜。
此处代指亡妻的遗物。
倾城,美女之代称,语出《汉书·外戚传上·李夫人》。
这里代指亡妻。
雨淋铃:即雨霖铃。
唐教坊曲名。
据唐郑处诲《唐明皇杂录补遗》云:“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
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这里是说亡妻已逝,如今唯有自己空自怅痛了。

鉴赏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秋夜的画面,女子的发饰在秋风中散乱,如同秋草般凋零,高大的梧桐树上挂着湿漉漉的月光,显得寂静而凄冷。诗人回忆起往昔七夕之夜的深深盟誓,那时的承诺如今似乎遥不可及。他懊悔自己曾轻易相信了神秘的羽衣和钿合金钗的传说,仿佛这些象征着爱情的物品已无法挽回逝去的爱情,就像那罗袜轻尘的女子已经香消玉殒。最后,词人感叹世间只剩下那凄凉的《雨淋铃》曲调,空留遗憾在人间回荡。整体来看,这首词情感深沉,充满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怀念。

收录诗词(194)

纳兰性德(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字:容若
  • 号:楞伽山人
  • 籍贯:满洲
  • 生卒年:1655-1685

相关古诗词

浣溪沙

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客中谁与换春衣。

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信回刚道别多时。

形式: 词牌: 浣溪沙

浣溪沙

万里阴山万里沙。谁将绿鬓斗霜华。年来强半在天涯。

魂梦不离金屈戌,画图亲展玉鸦叉。生怜瘦减一分花。

形式: 词牌: 浣溪沙

浣溪沙

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

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人间何处问多情。

形式: 词牌: 浣溪沙

浣溪沙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形式: 词牌: 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