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琢砚

我闻铜雀瓦,只覆娇屋姝。

又闻端溪石,只近贪泉夫。

胡为得贵重,置我几案隅。

尚恐习气腻,解使简册污。

我有一寸铁,秉心与之俱。

永矢磨不磷,千载明区区。

彼哉瓦与石,飘掷付太虚。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听说铜雀台的瓦片,只为华美的房屋增添光彩。
又听说端溪的美石,却靠近贪婪之人的居所。
为何这些珍贵之物,被放置在桌角边角。
还怕沾染上习气,让书籍纸张蒙尘。
我有一把寸铁,心中信念与它同在。
永远坚定如初,即使千年不变,微小而明亮。
那些瓦和石,终将被抛掷,归于天地之间。

注释

铜雀瓦:铜雀台的瓦片,代指贵重物品。
娇屋姝:华美的房屋。
端溪石:端溪出名的美石。
贪泉夫:比喻贪婪之人。
贵重:珍贵。
几案隅:桌角边角。
习气:习惯或风气。
简册:书籍纸张。
一寸铁:象征坚定的决心。
秉心:心中的信念。
永矢磨不磷:永远坚定不移。
区区:微小但重要。
瓦与石:代指先前提到的贵重物品。
太虚:天空,引申为自然或宇宙。

鉴赏

这首诗名为《赠琢砚》,作者是宋末元初的熊鉌。诗中以铜雀瓦和端溪石为喻,表达对砚台的感慨。诗人认为,虽然这些珍贵材料原本只为华屋美人的装饰或贪泉夫人的亲近,但砚台却被赋予了书写价值,置于案头,可能因使用者的习气而沾染尘俗。诗人强调自己对砚台的珍视,将其比作一寸铁,寓意其坚贞不渝,即使经年累月也不会磨损,始终保持着清明的心志。最后,诗人将砚台的价值提升到超越物质层面,认为它们最终会回归自然,飘向宇宙,表达了对砚台精神意义的赞美。整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

收录诗词(114)

熊鉌(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名铄,字位辛。一号退斋。度宗咸淳十年进士。授汀州司户参军。入元不仕。幼志于濂、洛之学,从朱熹门人辅广游,后归武夷山,筑鳌峰书堂,子弟甚众。有《三礼考异》、《春秋论考》、《勿轩集》等

  • 字:去非
  • 号:勿轩
  • 籍贯:建宁建阳
  • 生卒年:1253—1312

相关古诗词

沁园春.自寿

自笑生身,历事以来,垂六十年。

仿浮沈闾里,半非识面,交游朋友,各已华颠。

富贵不来,少年已去,空见悠悠岁月迁。

虽然是,壮心一点,犹自依然。新阳又长天边。

人指似山间诗酒仙。

算胸次崔嵬,不胜百榼,笔端枯槁,难足千篇。

隐几杖藜,相耕听诵,聊看诸郎相后先。

馀何事,但读书煮茗,日晏高眠。

形式: 词牌: 沁园春 押[先]韵

贺新郎.海棠次刘草窗韵

旧事凭谁诉。记锦宫、初试浓妆,前身天女。

玉辇行春娇侍夜,浴殿温泉轻注。

一点点、猩红啼吐。

绣屋篝香春睡足,细温存,怕遣惊风雨。

春梦散,黯凝伫。韶华寂寞今何许。

想故宫、柳亦凝愁,倚栏停舞。

欲趁啼鹃归月下,可奈川回山阻。

倩万里、鹄来衔子。

工部无诗虽结恨,道无香、更恨痴人语。

拌绝艳,付黄土。

形式: 词牌: 贺新郎

婆罗门引.送张监察出闽

秋宵倦起,起来风露湿人衣。休休未是早行时。

旋摘青蔬炊饭,暖酒就炉围。

值青山有意,且把诗题。兴阑便归,忽邂逅、故人期。

道是游山正叔,消息曾知。

茶烟午灶,听击棹、歌声笑语迟。云霭散、皓月呈辉。

形式: 词牌: 婆罗门引

满庭芳

斗转璇霄,梧飘金井,洞天秋气方新。

幔亭仙子,飞佩下瑶京。

霞袂霓裳缥缈,冰肌莹、月作精神。

云璈动,琼仙歌舞,共庆捧瑶觥。

蟾宫,人未老,纵横礼乐,谈笑功句名。

从今去,有多少、富贵光荣。

且听宾云奏曲,千秋岁、更引清声。

齐眉处,朱颜绿鬓,相与共长生。

形式: 词牌: 满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