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竹黄花二仕女图(其二)

翠衫轻薄裁新蝉,琅玕献碧争秋妍。

愁萦翠黛向谁是,望中九点芙蓉烟。

泪簇霜痕紫云浅,晓色初凝寒意软。

卖珠小婢未还家,倚风独看黄菊花。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元末明初诗人徐贲的《翠竹黄花二仕女图(其二)》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秋日画面。首句“翠衫轻薄裁新蝉”,以新蝉的壳比喻女子的翠衫,暗示衣料的精致与季节的新鲜。次句“琅玕献碧争秋妍”中,“琅玕”象征着青翠的竹子,与“碧”字呼应,展现了秋天竹林的生机和仕女们对美的追求。

“愁萦翠黛向谁是”,通过“愁”字和“翠黛”描绘出女子的忧郁神情,但并未明确指出愁因,引发读者遐想。接下来的“望中九点芙蓉烟”则借芙蓉花在晨雾中的朦胧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女子的孤独与期待。

“泪簇霜痕紫云浅”一句,运用比喻,将泪水比作浅紫色的云彩,形象地表达了女子内心的哀伤。最后一句“卖珠小婢未还家,倚风独看黄菊花”,通过小婢未归和女子独自赏花的情景,揭示了仕女的寂寥与落寞,以及对生活的无奈。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仕女在秋日里的孤独与哀愁,展现了元末明初文人墨客对于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

收录诗词(640)

徐贲(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西山爽气楼

钱塘西湖吾旧游,每游只为湖山留。

欲将胜槩入登览,泉石琐琐何烦求。

古来英雄远莫见,往事寂寞谁复收。

知君平生好奇观,结楼却在西湖头。

山南山北竞萧爽,四时佳气常如秋。

平波直与天上下,众峰不共云沉浮。

此邦富庶甲西浙,湖山宴赏无时休。

纷纷尽日逐歌舞,安知中有万古愁。

丈夫不作少年事,与君买醉登兹楼。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十二月廿一日寻梅到西坞留题山家

昨日看泉到山北,石路巉岩苦攀陟。

寻源未穷力已疲,百步无多几停息。

今朝寻梅到西坞,野旷霜晴好风日。

两株却傍山家开,柴门蓊菀连丛棘。

老樵出迎颇解事,扫石坐我吟其侧。

疏花冷蕊自逞妍,不放寒香洗胸臆。

何郎久没杜陵老,好句独有林逋得。

花虽无情弗与较,嗟我怀抱花宁识。

明当携酒此问春,东风应念重来客。

形式: 古风

吕山人将来游蜀山因赋诗以要之

草堂窈窕乱山空,流云啼鸟路西东。

薜萝烟杳青林入,芰荷雨满碧溪通。

秾花芳月时时有,花月金樽长汎酒。

蜀山苕水近相连,南风荡漾木兰船。

閒陪钩侣芦洲外,屡觅樵童松障前。

樵童钓侣行相识,吴语蛮歌自朝夕。

梦魂不解齐门竿,怀抱都随谢家屐。

山中风景独君知,结邻谁肯作幽期。

淮南桂树秋摇落,更为重吟招隐诗。

形式: 古风

鹊轩为王孝子作

金华山人王孝子,自来生长金华里。

阿母初生孝子时,鸣鹊飞来树头止。

子生日长母日健,每听鹊声心辄喜。

鹊声在树母在堂,孝子晨昏具甘旨。

愿言阿母享遐龄,鹊声喳喳长在耳。

阿母生子愿子贤,今子作官东海涘。

一朝母逝鹊不来,回首家乡隔山水。

鹊不来兮其奈何,母子恩情那得已。

天高地深恨无托,作轩名鹊良有以。

我亦飘零未归客,父母早殁失怙恃。

十年空守骨肉函,有泪不入黄泉底。

故山非无一抔土,长路风尘阻戎垒。

闻君孝行未识君,为记诗章持送似。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