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元子步天歌(其五)西方七宿

毕,恰似爪叉八星出。

附耳毕股一星光,天街两星毕背傍。

天节耳下八乌幢,毕下横列六诸王。

王下四皂天高星,节下团圆九州城。

毕口斜对五车口,车有三柱任纵横。

车中五个天潢精,潢畔咸池三黑星。

天关一星车脚边,参旗九个参车间。

旗下直建九斿连,斿下十三乌天园,九斿天园参脚边。

形式: 古风

翻译

毕宿排列如同爪叉展开八星出现。
靠近耳朵的毕宿和旁边的股宿各有一颗星光明亮,天街上两颗星靠在毕宿背后。
天节星在耳朵下如同八顶黑伞张开,毕宿下方横着排列六位星君。
星君下有四颗黑色的高星,天节之下仿佛是团团围住九州的城池。
毕宿的开口斜对着五车星的开口,五车星中有三根支柱横竖交错。
车中包含五个璀璨的天潢星,天潢旁边是咸池中的三颗黑星。
天关星位于车的一侧脚边,参旗由九颗星组成位于参宿之间。
旗子下直立着九条飘扬的旒,旒下又有十三个圆形的乌天园,这些都位于参宿的脚下。

注释

毕:星座名,二十八宿之一,形状像猎户的箭矢。
爪叉:形容星宿分布状如张开的爪子或叉子。
八星:指毕宿中的八颗主要星星。
附耳:星座位置的描述,意为靠近另一星宿。
毕股:毕宿和股宿,都是星宿名。
天街:天文术语,指天空中特定区域。
背傍:背后靠近。
天节:星名,属于毕宿的一部分。
八乌幢:形容星的排列像八顶黑色的伞盖。
横列:横向排列。
六诸王:可能指六颗重要的星星,比喻为‘王’。
四皂:四颗黑色的星星,皂通‘黑’。
天高星:位置较高的星星。
团圆:这里形容星星排列形成一个整体,像城市一样。
五车:星官名,由五颗星组成。
天潢:星名,属于银河的一部分。
咸池:古代星名,也指传说中的浴日处,此指特定的星星。
天关:星名,位于毕宿附近。
参旗:星官名,由九颗星组成,位于参宿。
九斿:斿指古代旌旗上的飘带,这里形容星星排列如旗子飘动。
十三乌天园:可能是指十三颗暗色或排列成圆形的星星。
参脚边:参宿的边缘或附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中国人对星象的观察和认识,特别是对西方七宿的描述。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精细的观察,将星辰比喻为各种形状和物体,如爪、叉、耳、股等,展现了古人对夜空的审美情趣和神秘感。

毕宿在中国古代星官中指的是西方七宿中的一个宿象,诗中将其描述得栩栩如生,毕宿旁边还衬托出其他星宿,如天街、天节等,构成了一幅宏大的星空图景。通过对星辰位置和形状的精确描绘,诗人展现了当时对于天文学知识的掌握。

此外,诗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神话色彩,如“九州城”、“诸王”等字眼,让读者可以联想到古代中国的地域划分和对皇权的崇拜。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天文知识,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文化内涵。

总体来说,这是一首集知识性、审美性和文化性于一身的古典诗歌,通过对星空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宇宙观和丰富的想象力。

收录诗词(31)

王希明(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青罗山布衣。玄宗开元年间以方技为内供奉,待诏翰林。尝奉命编《太乙金镜式经》。又撰《丹元子步天歌》一卷。该书七言,有韵,系我国古代以诗歌形式介绍全天星官之天文学重要著作。首创将整个天空划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共三十一个天区。每区包含若干星官、数量、位置

  • 号:丹元子
  • 籍贯:唐时

相关古诗词

丹元子步天歌(其六)西方七宿

觜,三星相近作参蕊。

觜上坐旗真指天,尊卑之位九相连。

司怪曲立坐旗边,四鸦大近井钺前。

形式: 古风

丹元子步天歌(其七)西方七宿

参,总有十星觜相侵。

两肩䨥足三为心,伐有三星足里深。

玉井四星右足阴,屏星两扇井南襟。

军井四星屏上吟,左足下四天厕临,厕下一物天屎沉。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丹元子步天歌(其一)南方七宿

井,八星横列河中净。

一星名钺井边安,两河各三南北正。

天樽三星井上头,樽上横列五诸侯。

侯上北河西积水,欲觅积薪东畔是。

钺下四星名水府,水位东边四星序。

四渎横列南河里,南河下头是军市。

军市团圆十三星,中有一个野鸡精。

孙子丈人市下列,各立两星从东说。

阙丘二个南河东,丘下一狼光蒙茸。

左畔九个弯弧弓,一矢拟射顽狼胸。

有个老人南极中,春秋出入寿无穷。

形式: 古风

丹元子步天歌(其二)南方七宿

鬼,四星册方似木匮。

中央白者积尸气,鬼上四星是爟位。

天狗七星鬼下是,外厨六间柳是次。

天社六个弧东倚,社东一星是天纪。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