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诗人张时彻的《北征杂咏五首(其四)》以生动的比喻和历史典故,表达了对社会阶层、价值取向以及人生沉浮的深刻洞察。首句“犁牛不为麟”,寓意即使再普通的耕牛,也不应妄想成为稀世珍宝麒麟,暗示了人应安守本分,不贪求不属于自己的地位。次句“西施不负薪”则借西施的美貌与辛勤劳作的对比,强调美与平凡的相对性,提醒人们不应以外表判断人的价值。
接下来,“贵贱各有尚,知者察其真”进一步阐述了贵贱之分并非绝对,智者能看清事物的本质。诗人以周公为例,他虽居高位,却能关心民间疾苦,体现了仁德的重要。“田窦相倾夺,玉石俱见焚”暗指权势斗争中,无辜者往往受到牵连,如同玉石一同被焚烧,警示人们要远离纷争。
“大雅秉明哲,富贵成浮云”表明高尚的人坚守智慧,不会被世俗的富贵所迷惑。然而,“昨日趋跄地,今为灰与尘”又揭示了世事无常,昔日权贵如今可能一落千丈,化为尘土。“济济鸿都士,何者结交亲”则对当时社会上的人际关系提出疑问,表达对真正友情的渴望。
最后两句“我欲竟此曲,此曲难具陈”表达了诗人对于复杂社会现象的感慨,想要深入探讨,却又难以尽述。整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深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