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性寺六祖戒坛

初地无阶级,馀基数尺低。

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

惊俗生真性,青莲出淤泥。

何人得心法,衣钵在曹溪。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

翻译

初始之地没有等级之分,仅高出地面数尺而已。
天空中飘散着茉莉花的香气,佛树上落下菩提子。
世俗的惊扰显现了真实的本性,莲花从淤泥中绽放。
谁能领悟这内心的法则?衣钵传承在曹溪禅寺。

注释

初地:初始的地方。
阶级:等级。
馀基:剩余的基础。
尺:长度单位。
天香:天空中的香气。
茉莉:茉莉花。
梵树:佛教中的圣树。
落:落下。
菩提:佛教中的觉悟象征。
惊俗:世俗的惊扰。
真性:真实的本性。
青莲:莲花。
淤泥:淤积的泥土。
心法:内心或佛法的要领。
衣钵:佛教中传授佛法的信物。
曹溪:位于广东的著名佛教圣地。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群玉所作,名为《法性寺六祖戒坛》。诗中融合了佛教的禅宗思想和自然景象,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觉悟的境界。

“初地无阶级,馀基数尺低。”开篇即描绘了一幅虚幻而又庄严的画面。这里的“初地”指的是禅宗修行的最开始阶段,而“无阶级”则意味着在这个阶段,并没有复杂的规矩和等级之分。而“馀基数尺低”,则是在形容寺庙中的楼阁不高,给人一种低沉、内敛的感觉。

“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这里,“天香”指的是自然散发的香气,而“茉莉”即是桂花,是中国古代常用来比喻高洁的植物。而“梵树落菩提”,则是说梵天(佛教中的天界)降下菩提,即觉悟之果。这两句诗表达了寺庙中自然与宗教氛围的和谐统一。

“惊俗生真性,青莲出淤泥。”这两句则是说,当人们从世俗的纷扰中惊醒过来,发现自己的本真性格时,就如同荷花(青莲)在污泥中绽放,表达了通过修行达到自我觉悟的美好。

“何人得心法,衣钵在曹溪。”这里,“何人”是指寻求心灵法门的人,而“衣钵在曹溪”,则是在说这些追求者们手持钵(僧侣用以乞食的器具)在曹溪(即曹源,六祖惠能曾在此处传法之地)寻找心灵的指导。这两句诗强调了禅宗对于直接体验和个人觉悟的重视。

整首诗通过对寺庙自然环境与佛教修行氛围的描绘,以及对追求本真自我的表达,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向往心灵自由的哲思。

收录诗词(256)

李群玉(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读书处”。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 字:文山
  • 籍贯:唐代澧州
  • 生卒年:808~862

相关古诗词

经费拾遗所居呈封员外

云卧竟不起,少微空陨光。

唯应孔北海,为立郑公乡。

旧馆苔藓合,幽斋松菊荒。

空馀书带草,日日上阶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规公业在净名得甚深义仆近获顾长康月宫真影对戴安道所画文殊走笔此篇以屈瞻礼

五浊之世尘冥冥,达观栖心于此经。

但用须弥藏芥子,安知牛迹笑东溟。

生公吐辩真无敌,顾氏传神实有灵。

今日净开方丈室,一飞白足到茅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金塘路中

山连楚越复吴秦,蓬梗何年是住身。

黄叶黄花古城路,秋风秋雨别家人。

冰霜想度商于冻,桂玉愁居帝里贫。

十口系心抛不得,每回回首即长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将之番禺留别湖南府幕

本乏烟霞志,那随鸳鹭游。

一枝仍未定,数粒欲何求。

溟涨道途远,荆吴云雪愁。

会登梅岭翠,南翥入炎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