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方务德将漕广西时余亦有此除

壮时一别鬓成丝,忽漫同盘又语离。

底事不为三日款,相逢犹是半年迟。

溪边赠策正杨柳,境上开尊应荔枝。

莫叹峤南荒绝好,光华最有远人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年轻时分别已两鬓斑白,忽然聚首同桌又话别离。
为何不能多停留三天,重逢相见却仿佛隔了半年期。
在溪边赠别时正值杨柳依依,宴席上举杯应是荔枝时节。
别感叹岭南偏远荒凉,这里的美好只有远离的人才懂得。

注释

壮时:年轻时。
鬓成丝:两鬓斑白。
忽漫:忽然。
同盘:同桌。
语离:话别。
底事:为何。
三日款:三天停留。
犹是:还是。
半年迟:隔了半年。
溪边赠策:溪边送别。
正杨柳:正当杨柳依依之时。
境上开尊:宴席上举杯。
应荔枝:可能是荔枝季节。
莫叹:别感叹。
峤南:岭南。
荒绝好:偏远荒凉的美好。
光华:美好。
远人知:远离的人才懂得。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曾几所作,题为《送方务德将漕广西时余亦有此除》。诗中表达了诗人与友人方务德分别后重逢的感慨。首句“壮时一别鬓成丝”描绘了两人年轻时分离,如今再见已白发苍苍,岁月匆匆;“忽漫同盘又语离”写出了他们相聚短暂,又要再次分别的无奈。

诗人不解为何不能多留几日相聚,“底事不为三日款”表达了对相聚时间短促的遗憾。接着,他想象溪边送别的情景,以“赠策正杨柳”寓意深情厚谊,而“境上开尊应荔枝”则暗示了南方的风土人情和友情的热烈。最后两句“莫叹峤南荒绝好,光华最有远人知”,劝慰友人不必因偏远而感叹,远方的美和友谊的光芒会被人知晓。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又有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友人的鼓励和祝福,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和对友人出仕远方的期许。

收录诗词(614)

曾几(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茶山居士。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 字:吉甫
  • 籍贯: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
  • 生卒年:1085--1166

相关古诗词

送王亚之

执手河梁有赠言,樯乌端为小留连。

无风浪起勤看客,不尽江来隐放船。

烟雨楼台空梦到,云天鸿雁只书传。

不须更问西归日,定是彤庭射策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送王宣子赴庐陵守

秋风送远庐陵守,车骑光华鬓未斑。

早岁名高天下士,同时身到海中山。

淹回二水分流处,邂逅千岩竞秀间。

行矣衰翁如未死,锦衣白昼候君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送吕仓部治先守齐安

齐安剖竹要循良,分付吾家坦腹郎。

剩有江山连赤壁,略无讼狱到黄堂。

铃斋昼永宜深念,边锁秋高合过防。

此地元之馀烈在,勉旃幸未鬓毛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送李似举尚书帅桂州二首(其二)

整整三朝玉笋班,几年流落奉祠官。

不令归曳尚书履,亦合先登大将坛。

从昔南荒除帅重,只今西顾倚公宽。

长途不惜身为御,欲上龙门自作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