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十七首(其三)

尽信书不如无书,识得个字不如忘却个字。

九经诸子徒尔藻饰,一大藏教尽是药方。

分明对物收税,何用商量,一叶扁舟载大唐。

形式: 偈颂

翻译

过分依赖书本不如不读,认识了字反而不如忘记一些。
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只是空洞的修饰,佛经大藏经其实都是治疗心灵的良方。
明明是对事物征税,何必还要讨论,一艘小船就能承载大唐的智慧。

注释

尽信:完全相信。
书:书籍。
无书:不读书。
识得:认识。
个字:个别字。
忘却:忘记。
九经:指儒家经典著作。
诸子:诸子百家。
徒尔:徒然,空洞。
藻饰:华丽的辞藻装饰。
一大藏教:佛教的大藏经。
尽是:全部是。
药方:治疗的良方。
分明:明显地。
对物:对事物。
收税:征税。
商量:讨论。
一叶扁舟:一艘小船。
载:承载。
大唐:唐朝。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僧释智愚所作的偈颂,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传统学问和宗教教义的反思。"尽信书不如无书,识得个字不如忘却个字",这两句强调了过度依赖文字知识不如亲身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暗示读书过多可能反而陷入束缚。接着,诗人批评儒家经典和佛教大藏经过于繁复华丽,"九经诸子徒尔藻饰,一大藏教尽是药方",认为它们更像是装饰性的辞藻而非实质性的智慧。

"分明对物收税,何用商量",这里暗指教条和规矩如同苛捐杂税,使人不得自由,无需过多讨论或遵循。最后,以"一叶扁舟载大唐"作结,形象地表达出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理念,即使在小小的扁舟中也能承载广阔的精神世界。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体现了禅宗崇尚直观体验和直指人心的教诲风格。

收录诗词(545)

释智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陈。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 号:虚堂
  • 籍贯:四明象山(今属浙江)
  • 生卒年:1185年—1269年

相关古诗词

偈颂十七首(其二)

吒吒呀呀如狮子儿,我者里也须勘你。

勃勃窣窣似探竿影草,我者里也须疑你。

虽然菽麦不分,争奈盐落酱里。

形式: 偈颂 押[纸]韵

寄星婺适庄居士

稽首毗耶金粟身,静中多见闹中人。

却将不二门头事,时与虚空细讲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寄晦岩佛光法师

对文笺释通人到,破句分科作者难。

不见澧阳焚钞者,棒头拈出尚寒酸。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寄道彬侍者

勃窣家风一任真,述朱终是不成文。

何如竹榻吟清夜,月到花梢有几分。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