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田雨望

细雨溟蒙一望间,水村如画傍湖山。

烟笼远树浮青盖,云拥高峰湿翠鬟。

归寺僧穿双屐去,扶犁农着短蓑还。

偶耕招隐人何处,泥滑声中鸟语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江南雨天湖畔的宁静画卷。首句“细雨溟蒙一望间”,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雨丝轻柔、弥漫于视野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悠远的氛围。接着,“水村如画傍湖山”一句,将视线引向了远处,水边的小村落仿佛一幅精美的画卷,与周围的山水相映成趣,展现出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美好画面。

“烟笼远树浮青盖,云拥高峰湿翠鬟”两句,进一步渲染了雨中的景致。远处的树木被薄雾笼罩,仿佛披上了一层青色的纱幔;而高耸的山峰则在云雾的环绕下,显得更加苍翠欲滴,宛如女子的秀发被雨水浸湿,散发出独特的魅力。这两句通过细腻的色彩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雨后山林的清新与生机。

“归寺僧穿双屐去,扶犁农着短蓑还”描绘了人物活动的场景。僧人穿着木屐,踏着湿润的道路返回寺庙,农夫则身着短蓑,扛着农具归来,各自忙碌而平静的生活状态,为这幅画面增添了人间烟火的气息。这两句通过对比僧人与农夫的不同形象,体现了不同职业者在雨天中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平凡生活的赞美。

最后一句“偶耕招隐人何处,泥滑声中鸟语间”则引出了一个思考的空间。偶耕者,或许是在雨中偶然耕作的人,他们身处何方?在泥泞的道路上,鸟儿的鸣叫声与行人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和谐交响曲。这一句不仅表达了对偶耕者的关注,也暗示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湖田雨望》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江南雨天湖畔的独特风光和人文气息,既富有视觉美感,又蕴含深邃的哲理思考,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收录诗词(5)

言朝标(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补溪草堂歌

补溪有草堂,乃在虞山之东四十里。

宋室遗民顾隐君,读书求志居于此。

裔孙奕叶起甲第,手植芙蓉遍溪水。

古桧阴森墓上枝,流霞照耀相思子。

数百年称顾氏庐,后来却归钱尚书。

尚书声名动台斗,善党峥嵘作魁首。

车马门前问字来,美人歌舞陈尊酒。

不知沧海几扬尘,此地还依旧主人。

依然红豆长萌蘖,当日樵夫摧作薪。

顾家经求代不替,国子先生勇绝伦。

遂将诗体尽发覆,高源一一寻昆仑。

乃知世业在德守,文章小技未为尊。

曾将草露比富贵,惟有处士名长存。

不见长安苑囿地,颓垣败甓乌鸟喧。

草堂突兀溪水滨,历宋元明传其真。

形式: 古风

偕邵元直游吾谷

此间看山复看枫,谷口敞与平原同。

长崖一障日边雨,高树独摇天半风。

侧身忽觉躯干小,挈友况在神仙中。

山灵极知我曹乐,留住绝壁残阳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读钝吟集

剪彩裁琼苦用心,平生蒙叟是知音。

西昆亦有传衣派,持论新城太刻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题柳如是画像

生绡一幅红妆影,玉貌珠冠方绮领。

眼波如月照人间,欲夺鸾篦须绝顶。

怀刺黄门悔误投,遗珠草草尚书收。

党人碑上无双士,夫婿班中第一流。

绛云楼阁起三层,红豆花枝枯复生。

班管自称诗弟子,佛香同事古先生。

勾栏院大朝廷小,红粉情多青史轻。

扁舟同过黄天荡,梁家有个青楼样。

金鼓亲提妾亦能,争奈江南不出将。

一朝九庙烟尘起,手握绳刀劝公死。

百年此际曷归乎,万论如今都定矣。

可惜尚书寿正长,丹青攘与柳枝娘。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