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台

君不见孔明书台遗庙旁,古书不见台荒凉。

卧龙未起蜀天远,茅庐日日空南阳。

赤符光寒白水涸,秣陵王气犹能作。

璋若婴儿操虎狼,脱去荆州殊不恶。

十倍奇才安用书,此台昔时知有无。

蜀人思君识古处,未若江水存兵图。

黄冠所居门第改,祇有坊名今尚在。

安得台边见古人,秋草重生类书带。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宋京的《书台》诗,以孔明书台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历史与自然交织的画面。诗中充满了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追忆与感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人事兴衰的深沉思考。

首句“君不见孔明书台遗庙旁”,以一个问句开篇,引出对孔明书台的回忆,点明了诗歌的主题。接着,“古书不见台荒凉”一句,通过“古书”与“台荒凉”的对比,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物是人非的悲凉。

“卧龙未起蜀天远,茅庐日日空南阳”两句,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将诸葛亮比作“卧龙”,表达了他对蜀地的深远影响,同时“茅庐”与“南阳”则暗示了他隐居的生活状态。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诸葛亮的形象,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远关切。

“赤符光寒白水涸,秣陵王气犹能作”两句,通过“赤符”、“白水”、“秣陵”等意象,进一步展现了历史的变迁和王朝更替的残酷现实。其中,“赤符”可能暗指汉朝的符节,而“白水涸”则可能象征着汉朝的衰败。然而,尽管王朝更迭,秣陵(南京)的王气依然存在,暗示了历史的循环与延续。

“璋若婴儿操虎狼,脱去荆州殊不恶”两句,通过将“璋”(可能指地方官吏)比作“婴儿操虎狼”,形象地描绘了地方官员在权力面前的无力与危险。而“脱去荆州殊不恶”则表达了对离开荆州这一决策的肯定,可能暗含了对诸葛亮战略眼光的认可。

“十倍奇才安用书,此台昔时知有无”两句,提出了对诸葛亮才能的赞叹,同时也反思了历史文献的价值。这里“奇才”指的是诸葛亮的非凡才能,而“书”则代表了历史记载。诗人似乎在思考,诸葛亮的才能是否真的需要通过书籍来记录,还是他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文字的记载。

最后,“蜀人思君识古处,未若江水存兵图”两句,表达了蜀地人民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历史遗迹的珍视。而“黄冠所居门第改,祇有坊名今尚在”则描绘了历史遗迹的现状,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变迁。

“安得台边见古人,秋草重生类书带”作为结句,表达了诗人渴望见到历史人物的愿望,同时也以“秋草重生类书带”这一景象,寓意历史的传承与延续,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孔明书台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文化、人性以及时间流转的深刻思考。诗中充满了对过去的缅怀、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的反思,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情感深度的作品。

收录诗词(22)

宋京(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草堂

君不见少陵草堂背西郭,浣花溪水流堂脚。

竹寒沙白自凄凉,莫问四松霜草薄。

入门好在乌皮几,公去不归换邻里。

西岭千秋雪书消,舍北泥融飞燕子。

祇今桤木平桥路,笼竹和烟杂江雾。

野僧作屋号草堂,不是柴门旧时处。

诗坛今古谁能将,艳艳文章光万丈。

安得英才擅品量,当使公居摩诘上。

形式: 古风

留题周文王庙(其一)

征西将帅念君王,刻石巴山事渺茫。

□载衣冠付冥寞,路人无语奠椒浆。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留题周文王庙(其二)

典章文物一朝完,有子何忧霸业难。

□使阿坚生肉角,至今遗恨碧峰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登尚清阁二首(其一)

望断秦原日月宽,西来泾渭侧依山。

凭谁唤取王摩诘,写到孤鸿灭没间。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