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霁池上

雪霁池上亭,晴光照泉石。

暖觉岸冰销,静闻檐溜滴。

务简身暂闲,景幽心自适。

极目望南山,圭峰露微碧。

形式: 古风

翻译

雪后池边的亭子,晴光洒在石头和泉水上。
温暖的阳光使岸边的冰开始融化,静静地听到屋檐上的水滴声。
政务清闲让我暂时放松,幽静的景色让心情舒畅。
放眼望去,南山上圭峰显露出微微的绿色。

注释

雪霁:雪后放晴。
池上亭:池边的亭子。
晴光:晴朗的阳光。
泉石:泉水和石头。
岸冰销:岸边的冰开始融化。
檐溜滴:屋檐上的水滴声。
务简:政务简单。
身暂闲:暂时空闲。
景幽:景色幽深。
心自适:心情舒适。
极目:远望。
南山:南方的山。
圭峰:像圭玉形状的山峰。
微碧:微微的绿色。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雪后池塘上亭子的清新景象。"雪霁"两字点明了诗的背景,即一场大雪过后,天气转晴。"晴光照泉石",阳光洒在池边的石头和泉水上,显得明亮而宁静。诗人感受到岸边的冰雪开始消融,"暖觉岸冰销",透露出春天的气息。"静闻檐溜滴",细微的檐头滴水声更增添了环境的寂静与清冷。

诗人身处简政之后的闲暇时光,"务简身暂闲",心境得以放松。他沉浸在这幽静的景色中,感到心旷神怡,"景幽心自适"。最后,他的视线投向远方,"极目望南山",只见南面山峦中圭峰微微露出一抹绿色,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冬末春初的雪后小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内心的宁静。寇准的诗作风格简洁,意境深远,展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闲适情怀。

收录诗词(299)

寇准(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1023)九月,又贬衡州司马,是时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 字:平仲
  • 籍贯: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
  • 生卒年:961-1023

相关古诗词

塞上秋怀

未识穷边苦,今游信有之。

秋林残照后,关路独行时。

碛迥风长急,天寒雁度迟。

离心已无赖,更听戍楼鼙。

形式: 五言律诗

感兴

忆昔金门初射策,一日声华喧九陌。

少年得意出风尘,自为青云无所隔。

主上抡才登桂堂,神京进秩奔殊方。

墨绶铜章竟何用,巴云瘴雨徒荒凉。

有时扼腕生忧端,儒书读尽犹饥寒。

丈夫意气到如此,搔首空歌行路难。

形式: 古风

暇日(其二)

邮亭落日多飞絮,琵琶音重江春暮。

坐久凝眸欲断肠,梅雨如烟暝村树。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遇]韵

暇日游建平三闾故里庙貌荒凉惨动耳目噫贤者之祀世不绝享郡无正人遗弃若是感事伤俗因留斯句

人生苦远游,多是悲登眺。

况复念三闾,遗踪良可吊。

道直出章华,才高逐边徼。

冤声喷夜江,愁色迷烟峤。

断碑没败莎,古木吟荒庙。

祠正少来奠,岸峻稀停棹。

神容渍老苔,坏壁通残照。

旧径失朱门,空庭起寒烧。

馀基虽索寞,清问长光耀。

旌贤谁再兴,勿使过者诮。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