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波罗密”为题,作者陈学圣在清代创作。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描绘了一幅独特的画面。
首句“房子包金似斗圆”,以“房子”比喻为包裹着金子的斗,形象地描绘出一种富丽堂皇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某种珍贵或神圣的内涵。接着,“菩提树上摘来鲜”,将“房子”与“菩提树”联系起来,菩提树在佛教中象征智慧与觉悟,这里通过“摘来鲜”这一动作,不仅强调了选取的精心与新鲜,也暗含了追求智慧与纯净之意。
“香甜若供伊蒲塞”,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房子的富丽与菩提树的智慧结合,通过“香甜”这一感官体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精神满足的追求。“伊蒲塞”在佛教中指僧侣的食物,此处用以形容供奉之物的纯净与美好,同时也暗示了对佛教精神的向往与追求。
最后一句“合有沙门一味禅”,直接点明了主题,即这种美好的生活与精神追求,应当如同僧侣修行中的“一味禅”一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这里的“一味禅”不仅代表了佛教的修行之道,也象征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强调了心灵的纯净与内在的和谐。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象征,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精神追求的重视以及对佛教智慧的推崇,体现了作者对于生活与精神层面的深刻思考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