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露筋祠》是明代诗人徐渭所作,通过对比乌鸟与蚊虻的行为,探讨了自然法则与生命智慧的主题。诗中以乌鸟对义士的哀伤和蚊虻对贞洁的破坏为引子,提出“由来天道本无定”的观点,暗示自然界中的道德评判并非绝对,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接着,诗人描绘了祠堂内外的景象:“画壁几残春社雨,灵风时满夜归旗。”春雨润泽着祠堂的壁画,夜晚的微风吹动着归来的旗帜,这些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也暗含了时间流逝、万物更迭的哲理。诗人似乎在说,即使在风雨变幻中,祠堂依然屹立,象征着某种永恒的价值或精神。
最后,“烟波一望三千里,长在湘江洛水湄。”这两句将视角拉远,描绘了一片辽阔的水域,仿佛是生命的广阔舞台。湘江与洛水作为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河流,这里被用来象征历史的长河和文化的传承。诗人以此表达了对生命与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自然与文明之间关系的探索。
整体而言,《露筋祠》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生命、历史和道德的独到见解,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