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忠悯文集

英姿直节想堂堂,不忍偷生向扰攘。

二帝蒙尘方幸虏,六臣奉玺更朝梁。

身轻欲抗豺狼怒,名在终同日月光。

曾与先君共褒录,拊编交感泪浪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英挺正直的形象令人敬仰,不愿苟且偷生于纷乱之中。
两位皇帝流亡在外,才得以逃脱敌手,六位大臣捧着玉玺转向梁朝寻求庇护。
身体虽轻,但志气高昂,想要对抗凶残的敌人,名声如同日月般永恒。
我曾与已故的国君一同受过表彰,翻阅史书时感慨万分,泪水涟涟。

注释

英姿:英勇威武的姿态。
直节:正直不屈的节操。
蒙尘:流亡,蒙受尘土,比喻遭遇不幸。
幸虏:侥幸逃脱成为俘虏。
奉玺:捧着玉玺,象征权力交接。
朝梁:投奔梁朝,指政治上的转向。
身轻:形容身体瘦弱或精神焕发。
名在:名声永存。
褒录:表彰记录,荣誉册。
拊编:翻阅书籍,抚摩书页。
泪浪浪:形容泪水不断,汹涌澎湃。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子翚的作品,名为《读李忠悯文集》。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古代忠臣李忠悯的崇敬之情和深刻理解。

“英姿直节想堂堂”一句,描绘了李忠悯的高尚品格和坚定节操,如同堂堂正正不可动摇。"不忍偷生向扰攘"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忠臣宁死不屈、不愿苟且偷生的敬意。

接下来的"二帝蒙尘方幸虏,六臣奉玺更朝梁",讲述的是历史上的某个时刻,两位君主遭受困境,而六位大臣依旧保持着对皇权的忠诚,这里暗示了李忠悯在国难当头之际不离不弃的精神。

“身轻欲抗豺狼怒”一句,用强烈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于李忠悯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和勇气,好像即将冲锋陷阵、抗击外敌。"名在终同日月光"则意味着诗人认为忠臣的美名与日月同辉,永垂不朽。

最后,“曾与先君共褒录,拊编交感泪浪浪”表达了诗人对李忠悯与先君(可能指的是前朝帝王或是被尊崇的人物)共同编辑的文献记载的怀念之情。"拊编"即抚摸书册,表现出对过往的缅怀和敬仰,而"泪浪浪"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阅读时感慨交加、潸然泪下的场景。

这首诗通过对李忠悯生平事迹的点滴回忆,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英雄人物崇高的敬意和深沉的情感。

收录诗词(673)

刘子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彦仲,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

  • 字:彦冲
  • 号:屏山
  • 籍贯:建州崇安(今属福建)
  • 生卒年:huī)(1101~1147

相关古诗词

读韩子苍吕居仁近诗

诗人零落叹才难,二妙风流压建安。

已见词锋推晋楚,定应臭味等芝兰。

鸿轩意气惭交吕,凤跃声华敢望韩。

咫尺烟尘不相见,它时惆怅隔金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途中

小市犹依海,横桥欲跨汀。

雨馀榕径冷,春晚苧田青。

薄宦低豪气,浮生惜壮龄。

急流归亦好,忧患饱曾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偶书

风急胡尘暗九州,岸巾长啸一登楼。

故园却忆桐孙在,薄宦端为荔子留。

湖海以南兵尚斗,犬戎不死祸难休。

似闻推毂皆飞将,盍有清谈谢傅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宿云际偶题

谷雨都无十日间,落红栖草已斑斑。

晓烟未放屋头树,春涨欲浮天际山。

翠盖萦风沉远坂,渔舟惊浪落前湾。

钟声认得林边寺,岁岁篮舆独往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