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武陵柳氏所居二首(其二)康乐楼

邑居欲尽溪山好,不作层楼无奈何。

岩谷满前收蜡屐,漪涟极目卷渔蓑。

安心已得安身法,乐土偏令乐事多。

千里筠阳犹静治,还家一笑定无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翻译

城市中的住所虽然不错,但山水之美更胜一筹,无法抵挡想要建造高层楼房的冲动。
走在山谷间,欣赏美景,收起木屐,放眼望去,卷起渔夫的蓑衣,享受这份宁静。
内心安定是因为找到了生活的真谛,这样的乐土让快乐的事情更多。
遥远的筠阳之地治理得井然有序,回家后只希望能与家人共享这平静的一笑,别无他求。

注释

邑居:城市中的住所。
层楼:高层楼房。
无奈何:无法抵挡。
蜡屐:木屐。
漪涟:水波荡漾。
渔蓑:渔夫的蓑衣。
安心:内心安定。
安身法:生活的真谛。
乐土:美好的地方。
乐事:快乐的事情。
静治:井然有序的治理。
一笑:欢笑。
他:其他。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赞赏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首句"邑居欲尽溪山好"表达了对城市生活的厌倦,而对乡村山水的热爱。"不作层楼无奈何"则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渴望,即使身处都市,也希望能有一处能亲近山水的地方。

"岩谷满前收蜡屐,漪涟极目卷渔蓑"通过写实的动作,如收起木屐,卷起渔蓑,展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享受着垂钓于溪边的乐趣。"安心已得安身法,乐土偏令乐事多"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这种简单快乐生活的满足感,认为这样的地方是真正的乐土。

最后两句"千里筠阳犹静治,还家一笑定无他",诗人以千里之外的筠阳为例,赞美其治理得当,人民安居乐业,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结尾以回家后的一笑,预示着诗人回到这样的环境中,内心将得到真正的安宁。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理想中的山水田园生活和对乐土的赞美,传达了诗人对宁静、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和谐的期盼。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寄题赵㞦承事戏綵堂

春晚安舆遍浙东,永嘉别乘喜无穷。

橐装已笑分诸子,吏道何劳问薛公。

堂上寿樽诸掾集,室中禅论衲僧通。

兴阑却返林泉去,幕府长留孝弟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寄题蒲传正学士阆中藏书阁

朱栏碧瓦照山隈,竹简牙签次第开。

读破文章随意得,学成富贵逼身来。

诗书教子真田宅,金玉传家定粪灰。

更把遗编观得失,君家旧物岂须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得告家居次韵贡父见寄

君恩赐告许归来,雨后中庭有绿苔。

起问日高三丈久,卧闻车过九门开。

泥封连日传新语,腕脱知君有轶才。

待得晴乾追后乘,未应尘土热如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曹郎子文赴山阳令

囊空口众不堪闲,却喜平生得细论。

鹤发进封偿旧德,彩衣听讼勉平反。

楚风剽疾观新政,浙水萧条咏旧恩。

记取老人临别语,茶瓢霜后早相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