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孙觌在巴江畔,探访真仙亭的情景。首句“系舟古巴江,曳杖真仙亭”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古朴幽静的环境之中,舟停于古老的巴江,诗人手执竹杖,步入了名为真仙亭的地方。接下来,“金舆簇画戟,玉几罗翠屏”两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亭内的豪华景象,仿佛是帝王的行宫,金碧辉煌,装饰精美。
“堂堂十八公,独立霜中英”则转向对亭内人物的描写,这里的“十八公”可能是指亭内十八位高士或仙人,他们独立于霜中,形象高洁,象征着高尚的品德和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接着,“魁然十围大,荫此一盖青”描述了一棵巨大的树木,树干粗壮,枝叶繁茂,如同一把巨大的绿伞,遮蔽着亭子,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翘翘云物外,坐阅秋蒂零”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超凡脱俗,仿佛置身于云雾之外的世界,时间在这里变得缓慢,见证了秋天的凋零。随后,“道人依茅栋,蕙帐凄芳馨”点出了真正的主角——一位隐居的道人,他居住在简陋的茅屋中,却能从简朴的生活环境中散发出芳香的气息,体现了道家追求的自然和谐与内心宁静。
最后,“苓龟傥可见,长镵斸青冥。一食浣我肠,败履插修翎”表达了诗人对道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里提到的“苓龟”可能象征着长寿和吉祥,而“长镵斸青冥”则是指通过劳动来接近自然,达到心灵的净化。“一食浣我肠,败履插修翎”则意味着通过简单的生活方式和内心的修行,可以洗涤心灵,获得精神上的提升。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内心修养的追求,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