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寄王颖叔并序

大化转四时,律穷数还更。

恻念春候至,暄景为我明。

蛰虫各潜动,枯荄亦滋荣。

惟人乘此气,既死不复生。

死恨安得知,生悲有余情。

端居怀所历,遗感方回萦。

久谙山民俗,多识海鱼名。

往往夜风雨,犹似听潮声。

存者既疏阔,逝者长杳冥。

涕泪但满眶,怨结谁能平?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名为《春日,寄王颖叔并序》,是清代诗人李宪噩所作。诗中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感慨。

首句“大化转四时,律穷数还更”点明了四季轮回的自然规律,暗示着生命的循环与更迭。接着,“恻念春候至,暄景为我明”描绘了春天到来,阳光明媚的景象,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蛰虫各潜动,枯荄亦滋荣”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场景,昆虫开始活动,枯萎的草木也重新焕发出生机。然而,诗人紧接着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思考:“惟人乘此气,既死不复生”,指出人类虽然能够享受春天的美好,却无法逃脱生死的自然法则。

接下来的“死恨安得知,生悲有余情”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无奈和对死亡的恐惧。诗人通过“端居怀所历,遗感方回萦”抒发了对过去经历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忧虑。

“久谙山民俗,多识海鱼名”可能是在表达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入了解和对生活的观察。而“往往夜风雨,犹似听潮声”则将自然界的风雨声与海浪声相联系,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

最后,“存者既疏阔,逝者长杳冥”表达了对生者与逝者之间距离的感慨,以及对逝去时光的追忆。“涕泪但满眶,怨结谁能平?”则是诗人面对生命无常和时间流逝的无力感,表达了深深的哀愁和对命运的无奈。

整首诗以春天为背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深入探讨了生命、死亡、时间等哲学主题,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收录诗词(383)

李宪噩(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酬李孟亭

若较最清净,自知输老僧。

四民中有愧,五字外无能。

看长砌旁草,闻开溪里冰。

非君频见赏,淡泊有谁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送单青侅之任铜仁

不惜炎州去,天南诗景饶。

城开万山小,路向百蛮遥。

红觜过江鸟,黄头出洞苗。

未谙远人俗,何处复停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

子起城下新斋

县内最深处,竹斋新辟幽。

闲来坐此卧,不异住林邱。

野性多孤兴,诗心善远愁。

时还因玩月,独步上城楼。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酬新亭《重经海曲见怀》

海曲同经处,春风过几时。

每言成往事,独坐亦常思。

带郭楼临水,依山竹隔篱。

闻君重历此,怀旧意迟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