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峡州楚塞楼

江向西陵势渐平,万山环合翠峥嵘。

须知楚国尝为塞,不为涪翁浪得名。

人若此贤真俊杰,楼还旧观焕神明。

临风每听滩声咽,似怨张仪作暮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江流逐渐转向西陵,地势变得平坦,四周被万座青山环绕,翠绿峻峭。
要知道,楚国曾在这里设防,而非仅仅因为涪翁才闻名遐迩。
如若有这样贤能的人才,这座楼也会因他的光芒而重生。
每当风吹过,滩声低沉,仿佛在埋怨张仪的晚来横祸。

注释

江:江河。
西陵: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宜昌附近。
势:地势。
渐:逐渐。
平:平坦。
环合:环绕。
峥嵘:形容山势高峻。
楚国: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国家。
尝:曾经。
塞:边防要地。
涪翁:可能指某位历史人物,但具体身份不明。
浪:无端。
得名:获得名声。
人:人。
若:如果。
此:这。
贤:贤能。
真:真正。
俊杰:杰出人才。
楼:楼阁。
还:恢复。
旧观:旧有的景象。
焕:焕然一新。
神明:光彩照人。
临风:面对着风。
每:常常。
滩声:江滩的水声。
咽:低沉。
似:好像。
怨:责怪。
张仪:战国时期的纵横家。
暮横:晚来的横祸。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水向西陵流去,两岸山势渐趋平缓,万山环抱形成翠绿的屏障。诗人提醒我们,这个地方曾是楚国的边塞,但并非因为涪水而出名,而是有着更深远的历史意义。在这里,有贤能俊杰之士,他们重建旧楼,使得这处观景之地焕发出神明之气。

诗人在临风之时,每当听闻滩声,就仿佛能感受到一种怨恨,这种感觉就像是张仪晚年时的那份无奈与不甘。当时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他的策略和智谋常被后人所津津乐道,但到了暮年,张仪也曾有过失意和无力的感慨。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英雄落寞的同情,以及对历史沧桑变迁的深刻感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收录诗词(1042)

王之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 籍贯:庐州濡须

相关古诗词

梅隐亭

无虑无营得自如,乱红狼籍绿阴初。

莫贪视盗诛锄术,轻换齐民种莳书。

风物最怜清且好,宾朋那患数斯疏。

高谈亹亹还终晷,坐觉庭花影上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清明即事

柳径桃溪碧草芳,故园遥寄水云乡。

老来转使宦情薄,春思颇增诗兴长。

教子文书容自勉,逢人尊酒为谁忙。

海棠却似怜衰朽,依倚东风试晚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隐静道中

马头聊复问诸涂,东指宣城百里馀。

水外山屏供步障,道傍蛙吹接行车。

青归柳色浮烟里,红入花光过雨初。

春意似同人意好,此行那患食无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雪晴三首(其三)

气暾寒日晓,光照远山晴。

邹谷有春意,袁门闻履声。

映书何自苦,炙背不妨清。

邂逅逢诗将,高吟眼倍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