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林壑饥蚊响似雷,成群作队夜深来。
道人传得希夷睡,烧尽葭烟一束灰。
这首诗描绘的是元末明初诗人蓝仁对西山夜晚蚊虫的独特感受。首句"林壑饥蚊响似雷"以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刻画出蚊虫在寂静的夜晚发出如雷鸣般的嘈杂声,形象地展现了它们数量众多和活动频繁的状态。次句"成群作队夜深来"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密集而有序的场景,仿佛蚊群有组织地侵袭而来。
诗人通过"道人传得希夷睡"一句,巧妙地将自己的处境与道家的修炼理念联系起来。"希夷"常指道家的无为而治、清静自然的生活状态,这里暗指诗人试图通过道家的修养方法来抵抗蚊虫的侵扰。最后一句"烧尽葭烟一束灰"则描绘了诗人点燃艾草驱蚊的情景,焚烧后的艾烟袅袅上升,最终化为灰烬,象征着蚊虫被暂时驱散,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安宁与超脱。
整首诗以蚊虫为媒介,寓言式的表达了诗人面对生活琐事时的淡然态度和寻求内心宁静的决心。
不详
自号蓝山拙者,与弟蓝智同均为元末明初诗人。二蓝早年跟随福州名儒林泉生学《春秋》,又跟武夷山隐士杜本学《诗经》,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后人评价他们的诗风类似盛唐,兼有中晚唐诗人优点,既学唐人,又不失自己的个性。不事科举,一意为诗,“杖履遍武夷”,傲啸山林,过着闲适的田园生活。后辟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明初内附,例徙濠梁,数月放归,自此隐于闾里
蚊虫只为口如针,火劫烟攻退又侵。
风露尽多呼吸处,破窗残隙莫相寻。
散漫飘萧豹脚长,小窗飞入闹昏黄。
月明蕙帐今空在,借问为谁逐客忙。
霜落俱看扫迹空,雨馀又听放声同。
生民膏血能多少,尽在馋肠利觜中。
自与山灵有宿期,题诗屡报入山时。
林间二客烦相待,拂拭苍苔看旧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