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

清水见白石,仙人识青童。

安陵盖夫子,十岁与天通。

悬河与微言,谈论安可穷。

能令二千石,抚背惊神聪。

挥毫赠新诗,高价掩山东。

至今平原客,感激慕清风。

学道北海仙,传书蕊珠宫。

丹田了玉阙,白日思云空。

为我草真箓,天人惭妙工。

七元洞豁落,八角辉星虹。

三灾荡璿玑,蛟龙翼微躬。

举手谢天地,虚无齐始终。

黄金满高堂,荅荷难克充。

下笑世上士,沈魂北罗酆。

昔日万乘坟,今成一科蓬。

赠言若可重,实此轻华嵩。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翻译

清澈的水中映现白石,仙人辨识出年轻的童子。
安陵的夫子,十岁时已能与天沟通交流。
他的话语如悬河滔滔,深奥微妙难以穷尽。
他的智慧能让官员惊叹,抚背而感神明聪慧。
挥笔写下新诗,价值高昂超越山东。
直到今日,平原的游子仍感念他的清风之德。
他曾向北海仙人学习道法,在蕊珠宫传递书信。
修炼至丹田炼就玉阙,白日中思考云霄的奥秘。
他为我书写真经,连天人都称赞他的绝妙技艺。
七元洞开,八角星虹般灿烂。
三灾荡涤,如蛟龙展翅,微小却显威严。
他举手向天地致谢,视虚无为始终。
满堂黄金也无法衡量他的价值,世间财物难以填充。
世人嘲笑他,灵魂沉沦在北方幽冥之地。
曾经的万乘之尊,如今只如一株蓬草。
如果赠言有重量,那真是轻视了华美的嵩山。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名为《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从诗中可以看出,李白在访问道家仙人时,在安陵遇见一位盖姓仙人,并得到了仙人的指点和赠送。诗中的意境悠远,充满了对道法修炼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首句“清水见白石,仙人识青童”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水画面,清澈的溪水映照着洁白的石头,而仙人则在这宁静之地辨认出那年轻道童的气质。接下来的“安陵盖夫子,十岁与天通”表达了对盖姓仙人的敬仰,仙人自幼便与天地合一。

诗中还描述了李白与仙人的交流,以及仙人赠送新诗和高价珍宝的场景。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与仙人的深厚情谊,也映射出李白对道家文化的崇敬与向往。

“学道北海仙,传书蕊珠宫”一句,则明示了李白修炼道法的心志,以及他对于神秘世界的追求。诗末尾的“举手谢天地,虚无齐始终”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和仙界生活的描绘,展示了李白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和他对于道家文化的深厚情感。

收录诗词(1046)

李白(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字:太白
  • 号:青莲居士
  • 生卒年:701年-762年

相关古诗词

过汪氏别业二首(其一)

游山谁可游,子明与浮丘。

叠岭碍河汉,连峰横斗牛。

汪生面北阜,池馆清且幽。

我来感意气,搥炰列珍羞。

扫石待归月,开池涨寒流。

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过汪氏别业二首(其二)

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

随山起馆宇,凿石营池台。

星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

数枝石榴发,一丈荷花开。

恨不当此时,相过醉金罍。

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

永夜达五更,吴歈送琼杯。

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

日出远海明,轩车且裴回。

更游龙潭去,枕石拂莓苔。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别鲁颂

谁道泰山高,下却鲁连节。

谁云秦军众,摧却鲁连舌。

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

夫子还倜傥,攻文继前烈。

错落石上松,无为秋霜折。

赠言镂宝刀,千岁庶不灭。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劳劳亭歌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傍。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

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

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