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张子翼对文天祥事迹的感慨之作。诗中通过“秀野开堂旧,簪缨捧匣新”两句,描绘了文天祥在秀美田野上开堂讲学的过往与他新近被尊为忠臣的荣耀,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文天祥历史地位转变的感慨。
“粤南求世系,宋室一孤臣”,点明文天祥在南粤追寻家族根源,最终成为宋朝唯一的忠贞之士,突出了他的独特身份和忠诚精神。
“千里还丧日,三朝报主身”,描述了文天祥在被俘后千里迢迢归葬父母,以及他在三个朝代中始终忠诚于国家的壮举,展现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国家的深情厚谊。
“春来看杜宇,带血瘴江滨”,以春天的杜鹃鸟啼鸣为背景,象征着文天祥在瘴气弥漫的江边,即使遭受苦难,依然坚守信念,其形象如同杜鹃鸟般坚韧不拔,表达了对文天祥忠贞不渝精神的崇敬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文天祥生平事迹的回顾,深刻表达了对这位南宋忠臣的敬仰和缅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忠诚、牺牲与民族气节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