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酺.越调春雨

对宿烟收,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墙头青玉旆,洗铅霜都尽,嫩梢相触。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黏帘竹。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奈愁极顿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

行人归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车毂。怎奈向、兰成憔悴,卫玠清羸,等闲时、易伤心目。未怪平阳客,双泪落、笛中哀曲。况萧索、青芜国。红糁铺地,门外荆桃如菽。夜游共谁秉烛。

形式: 词牌: 大酺

翻译

昨夜的烟雾已经散尽,四处听不见鸟儿的啼鸣,只有飞落的雨滴敲打着屋顶。墙角处那葱翠的竹子,皮上的箨粉都已被冲洗干净,稚嫩的竹梢互相磕碰。湿气使琴弦都已变潮,蜘蛛网吹粘在竹帘上,寒意直透进厅屋之中。客舍四周寂静无人,屋檐的水溜滴个不断,不觉得使人睡眼朦胧。怎奈愁闷至极连连惊醒,恍惚的梦境难成记忆,更感到幽居的孤苦伶仃。
远行之人,归心似箭,最令人担心的就是泥泞的道路上积满雨水,车毂难行,归期难卜。真是无奈啊,我就像庾信那样因思乡而憔悴,因忧愁而像卫蚧那样清瘦弱羸。旅途滞留,因顿清闲,更易愁损心目。难怪当年客居平阳的马融,听得笛声便会伤心得双泪直流。更何况原本繁花盛开的庭园,被风雨摧残得满目萧瑟,杂草丛丛;凋落的花瓣片片点点,满地铺红;门外的樱桃已大如豆粒。在这愁风苦雨后的夜晚,有谁和我秉烛共游?

注释

青玉旆:比喻新竹。
旆,古代旗末燕尾状饰品。
铅霜:指竹子的箨粉。
流潦:道路积水。
兰成:庾信,字兰成。
初仕梁,后留北周。
卫蚧清羸:晋卫阶美貌而有羸疾。
平阳客:后汉马融性好音乐,独卧平阳,闻人吹笛而悲,故称平阳客。
青芜国:杂草丛生地。
红糁:指落花。糁,米。

鉴赏

这首宋词《大酺·越调春雨》是周邦彦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春天雨后清晨的景象和词人的孤独心境。开篇“对宿烟收,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描绘了雨后的宁静,烟雾散去,春鸟悄然无声,只有雨点偶尔敲击屋顶。接着,“墙头青玉旆,洗铅霜都尽,嫩梢相触”形象地写出雨后的清新,墙头的植物在雨水中焕发生机。

“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黏帘竹”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传达出雨后的湿润与凉意,以及虫声透过竹帘的微响。接下来,“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则描绘了词人独自一人,在空寂的邮亭中聆听雨声,渐感疲倦入睡。

然而,词人的愁绪并未因睡眠而消解,“奈愁极频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他被愁苦频繁惊扰,梦境模糊,更增其孤独之感。随后,词人借行人归心似箭,道路泥泞阻碍,表达了自己远离家乡的无奈。他的身体状况也变得憔悴,容易触景生情。

最后,“未怪平阳客,双泪落、笛中哀曲”以平阳客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的哀伤,连笛声都充满了哀怨。门外的景色更是萧瑟凄凉,满地落花和荆桃,让人倍感寂寥。结尾以“夜游共谁秉烛?”问句收束,进一步强化了词人无伴的孤独和夜晚的寂静。

整首词以春雨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收录诗词(235)

周邦彦(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汉族。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 字:美成
  • 号:清真居士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056年-1121年

相关古诗词

丑奴儿/采桑子(其一)

南枝度腊开全少,疏影当轩。一种宜寒。

自共清蟾别有缘。江南风味依然在,玉貌韶颜。

今夜凭阑。不似钗头子细看。

形式: 词牌: 采桑子

丑奴儿/采桑子.大石梅花

肌肤绰约真仙子,来伴冰霜。洗尽铅黄。

素面初无一点妆。寻花不用持银烛,暗里闻香。

零落池塘。分付馀妍与寿阳。

形式: 词牌: 采桑子

丑奴儿/采桑子(其二)

香梅开后风传信,绣户先知。雾湿罗衣。

冷艳须攀最远枝。高歌羌管吹遥夜,看即分披。

已恨来迟。不见娉婷带雪时。

形式: 词牌: 采桑子

丹凤吟.越调

迤逦春光无赖,翠藻翻池,黄蜂游阁。

朝来风暴,飞絮乱投帘幕。

生憎暮景,倚墙临岸,杏靥夭斜,榆钱轻薄。

昼永惟思傍枕,睡起无憀,残照犹在亭角。

况是别离气味,坐来但觉心绪恶。

痛引浇愁酒,奈愁浓如酒,无计消铄。

那堪昏暝,簌簌半檐花落。

弄粉调朱柔素手,问何时重握。

此时此意,长怕人道著。

形式: 词牌: 丹凤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