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清代诗人戢澍铭的《登丹景山》描绘了登山所见的壮丽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感慨。首句“群峰争蔽空,一山天外立”展现了山峰竞相挺拔,其中一峰独立于天际的雄伟气势。接下来的诗句“苍翠割鸿蒙,阴阳判朝夕”运用了夸张手法,形容山色之翠绿仿佛能切割天地,且山势高低划分了昼夜。
“盘空鸟道悬,壁立人面逼”描绘了山路险峻,如鸟道般悬挂在空中,山壁陡峭,仿佛逼近行人。诗人通过“回环旋螺纹,崎岖越鸡帻”形象地刻画了山路的蜿蜒曲折,如同螺纹般螺旋上升,越过鸡帻般的山脊。
“头触前人尻,足抵后人额”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攀登者的艰辛,仿佛与前后来者紧密相连。登至山顶,“兰若露林隙”,诗人发现寺庙隐藏在树林缝隙中,增添了神秘感。
诗人由登山而引发对历史的沉思,“我自后院游,缒幽探古迹”,表达出探索遗迹的兴致。沿途的老树、断裂的石壁和远方的锦官城,都引发了他对过往的遐想。最后,“仰盼云霄间,帝座通呼吸”,诗人抬头仰望,感觉仿佛能与天帝相通,伸手可摘星辰,表达了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与向往。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叹,又有对历史的追忆,以及个人在登高过程中产生的孤独与渺小感,结尾处的“倚栏自低回,西风吹瑟瑟”则流露出淡淡的落寞与自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