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下感事口号志喜六首(其六)

海西迎佛北行时,慈氏今为大导师。

马市金绘供不易,印经天竺事仁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佛教传播与文化交流的场景,充满了浓厚的历史与宗教色彩。

首句“海西迎佛北行时”,描绘了古代僧侣从西方(海西)远道而来,前往北方传播佛法的情景。这里的“迎佛”不仅指实际迎接佛像或僧侣,也暗含着对佛法的崇敬与期待。接着,“慈氏今为大导师”一句,点明了慈氏(即观世音菩萨)作为大导师的地位,强调了佛法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马市金绘供不易”这一句,通过“马市”这一细节,展现了当时佛教传播过程中物资交换的艰辛与不易。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僧侣们需要长途跋涉,甚至通过贸易交换来获取传播佛法所需的物品,如金绘等供品,这体现了佛教传播的艰难历程和对物质资源的依赖。

最后一句“印经天竺事仁祠”则进一步展示了佛教文化在不同地域间的交流与融合。通过“印经”这一行为,不仅记录了佛教教义,也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将这些经文带到“天竺”(即印度),并在“仁祠”(可能是指寺庙或其他宗教场所)中进行传播,体现了佛教文化跨越地域界限,深入到不同社会与文化中的影响。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佛教传播过程中的艰辛与成就,以及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展现了古代社会中宗教信仰与文化交流的独特风貌。

收录诗词(3915)

欧大任(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画寄沈纯父

三江江口水如油,藤帽棕蓑又几秋。

我有尺书何处寄,思君只在木兰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酬苏行人以时夏日画竹见赠

琅玕夹石俯江流,移得巴东一片秋。

花簟松屏桃竹杖,教人五月忆渝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夏太常竹苏大行索题

吴客千竿江月残,巴童一曲江波寒。

长安何限青青玉,耐与苏郎雪后看。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郭熙捕鱼图刘观察席上作

渔市秋风海子烟,羹鱼饭稻得归年。

何人不羡鸿冥客,蚤向沧波理钓船。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