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诏书

关中有山生虎狼,虎狼性?不可当。

去岁食人十有一,无辜被此恶物伤。

守臣具事奏圣帝,圣帝读之恻上意。

乃诏天下捕虎狼,意欲斯民无枉死。

吾君仁覆如天地,只知虎狼有牙齿。

害人不独在虎狼,臣请勿捕捕贪吏。

形式: 古风

翻译

关中地区有猛兽出没,它们凶残难以抵挡。
去年这些猛兽吞噬了十一个人,许多无辜的人被它们伤害。
地方官员详细汇报给圣明的君主,君主读到此事心怀悲悯。
于是下令全国捕捉虎狼,希望百姓不再无辜丧命。
我们的君主仁德如同天地般广大,他只知猛兽有伤人的利齿。
危害人并非只有猛兽,臣请求陛下不要只针对虎狼,而是要惩治贪婪的官吏。

注释

关中: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
虎狼:比喻凶残的人或势力。
圣帝:对君主的尊称,指贤明的君主。
恻上意:皇帝的怜悯之心。
斯民:百姓,民众。
仁覆如天地:形容君主的仁德深厚,如同天地包容万物。
害人不独在虎狼:指出伤害人的不仅仅是猛兽。

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关中山区虎狼害人的情形,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贪官污吏的批判。诗人先设置了一个悬念:虎狼凶猛不可当,去年竟然食人十余口,让无辜百姓受到伤害。这部分情节激起读者的忧虑之情,也为下文批评贪官埋下伏笔。

然后,诗人写到守臣上报圣帝,圣帝览奏心生怜悯,遂下诏书天下捕虎狼,以保百姓免受无辜之死。这部分展现了君主的仁慈形象,同时也暗示了朝廷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和处理。

然而,诗人并不就此停留,而是转折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虎狼固然凶恶,但害人的不仅有虎狼,还有贪官污吏。最后两句“吾君仁覆如天地,只知虎狼有牙齿”表达了对君主宽广恩泽的赞美,同时也点出了君主可能忽视了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诗中的批判锋芒所指不仅是虎狼,更是那些隐藏在官职之中,利用手中的权力为非作歹、害民的贪官污吏。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揭示了更广泛的社会矛盾,呼吁君主不要只看到表面的问题,而应该深入看待那些隐藏在制度背后的祸根。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思想深度和情感丰富,也体现了当时文人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收录诗词(179)

石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读韩文

眇焉五帝上,尝观二典辞。

焕乎三王间,尝观二雅诗。

道德既淳厚,声光何葳蕤。

烈烈日精散,闳闳雷声施。

施焉如飞龙,潜焉如蟠螭。

祖述兼宪章,后世唯吾师。

永言二典往,群言或隳离。

亦既二雅末,六义多陵迟。

寥寥千馀年,颠危谁扶持。

揭揭韩先生,雄雄周孔姿。

披榛启其涂,与古相追驰。

沿波穷其源,与道相滨涯。

三坟言其大,十翼畅其微。

先生书之辞,包括无孑遗。

春秋一王法,曲礼三千仪。

先生载于笔,巨细咸羁縻。

杨墨乃沦胥,旷然彰其媸。

佛老亦颠隮,茫然复于夷。

婉婉平蔡画,淮西获以依。

淩淩逐鳄文,潮民蒙其禧。

心将元化合,功与天地齐。

洋洋治世音,磊磊王化基。

悖之则幽厉,顺之则轩羲。

形式: 古风

偶作

晋公平淮西,兵出速如神。

崇韬伐西川,六十日请臣。

太祖初受命,诸侯未尽宾。

蜀广号敌国,荆潭为彊邻。

王师讨有罪,不闻逾十旬。

元昊诚蝼蚁,有地长一畛。

讵足污斧钺,寻当投荆榛。

是何逾岁月,务行含贷仁。

岂兹将帅间,迥无晋公伦。

张旗发一号,岂无李处耘。

提戈出一战,岂无王全斌。

容兹盈寸蟹,荡漾于流津。

平生读诗书,胸中贮经纶。

薄田四五亩,甘心耕耨勤。

倚锄西北望,涕泪空沾襟。

形式: 古风

宿村舍

去去都城远,萧萧村落秋。

饥鸱啄死鹿,鸣犊随孳牛。

转徙多空屋,荒榛有乱丘。

狐狸竞恐怖,雀鼠仍啁啾。

鬼火时明灭,旋风乍卷收。

吾心不吐茹,忠信待奸仇。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寄永叔

九龙行雨岁在子,皇天之命实勤止。

泓湫水暖嗜欲饱,七龙嬉戏两龙睡。

卷藏密云空自膏,畜聚甘雨不肯施。

旱魃妖狂作民虐,风伯暴怒兴日炽。

诉号仰天天不闻,九州之禾皆乾瘁。

嗟呼龙职职行雨,失职不雨民胡恃。

驱虞义兽心实仁,不忍斯民不食死。

向龙慢骂数龙罪,龙不能答满面耻。

偷向上帝谗驺虞,驺虞得罪龙窃喜。

欲知龙与驺虞分,仁与不仁而已矣。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