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述怀

伯喈迁塞北,亭伯之辽东。

伊余何为客,独守云台中。

途遥已日暮,时泰道斯穷。

拔心悲岸草,半死落岩桐。

目送衡阳雁,情伤江上枫。

福兮良所伏,今也信难通。

丈夫自有志,宁伤官不公。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翻译

伯喈被贬往塞北,亭伯也被流放到辽东。
我为何成为异乡人,独自守在这云台之中。
路途遥远已近黄昏,时运顺畅却道路阻塞。
心中悲痛如岸边草,半死状态的岩桐也凋零。
眼望南飞的衡阳雁,江边枫叶使我心伤。
幸福本就难以常在,如今沟通更是困难重重。
大丈夫自有坚定信念,岂能因官场不公而伤怀。

注释

伯喈:古代人名,此处代指被贬者。
塞北:北方边疆。
亭伯:又一人名,同样被流放。
辽东:古代地区名,位于东北。
云台:高台或宫殿,此处象征孤独之地。
日暮:傍晚时分。
时泰:时运良好。
岸草:岸边的草。
岩桐:一种植物。
衡阳雁:传说中的大雁,象征远方和思乡之情。
福兮:幸福之时。
良所伏:难以长久停留。
信难通:难以沟通或实现。
丈夫: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志:志向。
宁:宁愿。
伤官不公:因官场不公而感到悲伤。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外的孤独与哀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首句“伯喈迁塞北,亭伯之辽东”迅速勾勒出一个广阔而荒凉的边疆画面,诗人以此强调自己远离家乡的心境。“伊余何为客,独守云台中”则直接表达了诗人作为旅人的孤独感受。

以下几句“途遥已日暮,时泰道斯穷。拔心悲岸草,半死落岩桐。”通过对道路漫长、太阳即将下山以及自然景物的描写,增添了一种时间紧迫和生存艰难的感觉。岸边的草和岩石上的桐树都成了诗人情感寄托,表达了内心的悲凉。

“目送衡阳雁,情伤江上枫。”这两句则通过对远去大雁和河上枫叶的观察,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哀愁之情。远飞的大雁往往象征着离别和旅途,而枫叶在秋天的凋零更是孤独与衰败的象征。

最后两句“福兮良所伏,今也信难通。丈夫自有志,宁伤官不公。”则显露出诗人坚定的个性和对正义的执着。尽管外界的困境和隔阂可能使得消息难以传递,但诗人仍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愿为了私利而牺牲原则。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旅途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坚守,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感慨和自我认同。

收录诗词(30)

李百药(隋末唐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史学家、诗人。其父李德林曾任隋内史令,预修国史,撰有《齐史》。隋文帝时百药仕太子舍人、东宫学士。隋炀帝时仕桂州司马职,迁建安郡丞。后归唐,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散骑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谏唐太宗取消诸侯,为太宗采纳。曾受命修订五礼、律令。另外,据《安平县志》载:及家族墓地遗址在今河北省安平县程油子乡寺店村南

  • 字:重规
  • 籍贯:定州安平(今属河北)
  • 生卒年:565--648

相关古诗词

渡汉江

东流既瀰瀰,南纪信滔滔。

水激沈碑岸,波骇弄珠皋。

含星映浅石,浮盖下奔涛。

溜阔霞光近,川长晓气高。

樯乌转轻翼,戏鸟落风毛。

客心既多绪,长歌且代劳。

形式: 排律 押[豪]韵

赋得魏都

炎运精华歇,清都宝命开。

帝里三方盛,王庭万国来。

玄武疏遥磴,金凤上层台。

乍进仙童药,时倾避暑杯。

南馆招奇士,西园引上才。

还惜刘公干,疲病清漳隈。

形式: 排律 押[灰]韵

杂曲歌辞.妾薄命

团扇秋风起,长门夜月明。

羞闻拊背人,恨说舞腰轻。

太常应已醉,刘君恒带酲。

横陈每虚设,吉梦竟何成。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庚]韵

秋晚登古城

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

颓墉寒雀集,荒堞晚乌惊。

萧森灌木上,迢遰孤烟生。

霞景焕馀照,露气澄晚清。

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