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忆吹箫.次清炤韵

漏咽铜龙,风销蜡凤,醒来犹倚香篝。

对双鸾临镜,妆罢还羞。

满目青山画里,萦别绪、生怕凝眸。

难消受,一庭芳草,半只帘钩。悠悠。

春风度也,这千万垂杨,不系扁舟,自吹箫人去,凤锁云稠。

应念别时清泪,登临处、回首江流。

江流下,落花飞絮,遍写离愁。

形式: 词牌: 凤凰台上忆吹箫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离愁别绪的画面。诗人以细腻的笔触,通过“漏咽铜龙”、“风销蜡凤”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哀愁的氛围。铜龙的滴漏声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而蜡凤的蜡烛在风中逐渐熄灭,象征着美好时光的消逝。

“醒来犹倚香篝”,写出了主人公在梦醒后仍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不愿面对现实。接着,“对双鸾临镜,妆罢还羞”,通过镜子中的自我映照,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过去的留恋,也有对未来的不确定和羞涩。

“满目青山画里,萦别绪、生怕凝眸”,青山如画,却也勾起了无尽的离愁。诗人害怕直视,因为每一次凝眸都可能让心中的忧伤更加深重。这种对自然美景的反感情绪,反映了人物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挣扎。

“难消受,一庭芳草,半只帘钩”,庭院里的芳草和半开的帘钩,既是自然界的景象,也是主人公心境的投射。芳草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但同时也暗示了离别的痕迹;半开的帘钩则预示着某种期待或等待,但又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孤独感。

“悠悠。春风度也,这千万垂杨,不系扁舟,自吹箫人去,凤锁云稠。”春风轻拂,垂杨随风摇曳,却无法挽留离去的人。这里运用了“不系扁舟”的典故,表达了对失去之人的怀念与无奈。吹箫之人已去,留下的是云雾缭绕的天空,象征着离别的模糊与遥远。

“应念别时清泪,登临处、回首江流。”即使在登高远望之时,心中仍会涌起离别的泪水,回望那奔腾不息的江水,仿佛是离愁的象征,永远流淌,永不停歇。

“江流下,落花飞絮,遍写离愁。”江水之下,落花随波逐流,飞絮飘散,这些自然景象成为了离愁的载体,将离别的哀伤弥漫在整个空间之中。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离别之痛的复杂与深沉。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那份难以言表的离愁别绪。

收录诗词(135)

李雯(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明崇祯十五年举人。与陈子龙等有“云间六子”之称。入清,被荐任内阁中书舍人。多尔衮致史可法、唐通等信,均其手笔。不久,忧伤而死。有《蓼斋集》

  • 字:舒章
  • 籍贯:明末清初江南青浦
  • 生卒年:1608—1647

相关古诗词

玉蝴蝶

惯是离愁天气,未休暮雨,又见朝云。

半起斜临宝镜,懒织回文。

弄长槐、黄鹂初滑,催卷幕、紫燕轻分。自温存。

漫调珠柱,更倚兰薰。思君。

绿窗细语,蛮笺心事,剪烛殷勤。

好梦才醒,又依灯影伴黄昏。

画乘鸾、丹青纨扇,裁连理、石竹罗裙。暗销人。

香闺岁月,几浥红纶。

形式: 词牌: 玉蝴蝶

念奴娇.端午蓝溪即事

蓝溪新涨,看金塘几曲、画楼临水。

不卷湘帘人影动,水戏鱼龙起。

朱果雕蒲,粉盘绣虎,长缕飘香细。

云鬟著雨,更萦一川烟翠。

回想家在东吴,彩衣联臂,今日人千里。

有个凭栏凝望处,茧彩香囊谁寄。

草号宜男,花开夜合,都是伤心地。

双双碧鸦,几回惊起沙际。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望海潮.寄寿家君

登楼翘首,白云堆处,悬弧此日高堂。

石发梳风,荷裳映日,三三两两成行。好鸟奏笙簧。

正新飞黄口,送语雕梁。

目极心摇,青山遥隔舞衣长。堪怜游子回肠。

恨乌衣此会,不捧霞觞。

且礼慈云,勤依佛日,细添一缕沉香。九顿祝无疆。

更颜随欢笑,心入清凉。

解带长松,卧看鹤影到池塘。

形式: 词牌: 望海潮 押[阳]韵

风流子.写怀

千山梅雨歇,翠微里、冉冉碧云归。

想煮兰庭户,吴天平暖,罢蚕时候,越岭低迷。

凭栏久、朱霞明粉壁,黄鸟度新枝。

看水散荷珠,暗成别泪,笺余蕉叶,写起相思。

登楼携手处,常牵惹最是,珍重声迟。

为数几围明月,应问归期。

念湘竹帘中,半残桅子,海棠阶下,细点萤儿。

好个恼人天气,独自难支。

形式: 词牌: 风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