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归来誓墓学羲之,政坐机张触处危。
久已光芒韬巨阙,更能文采眩长离。
奏书方朔三千牍,饮酒渊明二十诗。
索米长安饥欲死,何如终保傲霜枝。
这首诗是南宋末年至元初年间诗人方回所作,属于九日诗的一种。九日,即重阳节,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有登高望远、赏菊花和饮酒等习俗。这首诗通过对友人的怀念和自我生命境况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易逝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归来誓墓学羲之”,这里的“归来”指的是回到故乡或旧地,“誓墓”则是对古代贤人如伯夷、叔齐之类立誓,要学习他们的高风亮节。羲之,可能指的是古代圣王尧和舜,这里是要效仿他们的德行。
“政坐机张触处危”,诗人在官场中如履薄冰,一举一动都可能引起危险,“机”这里有机关、阴谋之意,“触处危”则表明了诗人的忧虑和不安。
“久已光芒韬巨阙,更能文采眩长离”,这两句表达了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和对个人才华的自信。“久已”意味着时间已经过去,“光芒韬巨阙”是说光芒被遮掩,才能不再外露,而“更能文采眩长离”则表明诗人仍然拥有非凡的文采,这种才华如同远处山峦一般令人瞩目。
“奏书方朔三千牍,饮酒渊明二十诗”,这里“奏书”可能是指诗人向上级提交的文书,数量之多达到了三千,“方朔”则是一个地名或官职名称。下句“饮酒”则表明了诗人的生活情趣,他喜欢在喝酒时吟咏二十首诗,这里体现出诗人对文学的热爱。
“索米长安饥欲死,何如终保傲霜枝”,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当时的困境和精神状态。“索米”意味着寻找粮食,“长安”是唐都,即今陕西西安,是个繁华之地,而诗人在这里却饥饿难忍,甚至想到了死亡。然而“何如终保傲霜枝”则表现了诗人坚守高洁品格的决心,尽管外界的困境和磨难,但是内心的自尊和气节犹如霜花一般,不会轻易凋谢。
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和感受的描写,展现了一位士人的生命轨迹和精神世界。它不仅记录了诗人个人的悲喜离合,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面貌,以及士人在动荡年代中的挣扎与坚守。
不详
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空经虚纬费来之,弦急常由瑟柱危。
壮似阴山歌敕勒,悲于易水和渐离。
崎岖万古无穷事,酩酊重阳几句诗。
剩喜故人会吾意,东篱何日酹残枝。
佳节携壶意,全如杜牧之。
百年谁不死,九日可□□。
□□差能饮,平生政坐痴。
胸中不酩酊,未许野人知。
少陵哦后牧之□,□□篇章可谓过。
真是能专诗笔否,似应无奈菊花何。
雁来秋老江湖落,病感风寒涕唾多。
自古死生元有命,满斟且复醉颜酡。
苍颜未怯冷风吹,过了残秋更自奇。
细嚼菊花吞美酒,閒拈柿叶写新诗。
繄谁屡贺参元火,与客仍消李远棋。
七十馀龄能有几,开怀切勿皱愁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