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热

畏景又加旱,火云殊未收。

篱暄饥有雀,池涸渴无鸥。

岸帻头仍痛,褰裳汗亦流。

若为当此日,迁客向炎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炎热的天气加上干旱,火红的云彩也没有消退。
篱笆周围炎热使得饥饿的麻雀四处觅食,池塘干涸连渴求水的水鸟都不见踪影。
揭开头巾头痛依旧,提起衣裳汗水也不断流淌。
这样的日子如何度过,流放的旅客只能前往炎热的南方州郡。

注释

畏景:畏惧炎热的景象。
加旱:加上干旱的情况。
火云:形容酷热时天空中像火烧的云彩。
殊未收:完全没有消退。
篱暄:篱笆周围因炎热而显得更热。
饥有雀:饥饿的麻雀。
池涸:池塘干涸。
渴无鸥:连通常在水边的水鸟都没有了。
岸帻:掀起头巾。
头仍痛:头痛的症状仍然存在。
褰裳:提起下摆,指因热而脱衣。
汗亦流:汗水也在流淌。
若为:如何,怎样。
当此日:面对这样的日子。
迁客:被贬谪或流放的人。
炎州:炎热的南方地区,代指被贬之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酷热难耐的夏季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刻画,表达了诗人在炎热天气下的不适与煎熬感受。首句“畏景又加旱”直接点出天气的炎热,“火云殊未收”则形象地描绘了一片炙热如火的云朵,预示着干旱无雨的状况。接下来的“篱暄饥有雀”和“池涸渴无鸥”,分别通过树梢上的鸟儿因为饥饿而不停地跳动,以及池塘干涸无水以至于连鸥鸟都看不到,展现了极端干旱带来的生灵困境。

中间两句“岸帻头仍痛,褰裳汗亦流”则转向个人感受的描述。“岸帻”指的是戴着草帽,“头仍痛”说明即便如此,也无法避免头部被烈日炙烤所带来的疼痛;而“褰裳汗亦流”则透露出衣服内侧因酷热而渗出汗水,展示了诗人在炎炎夏日下的难以忍受的烦躁。

末句“若为当此日,迁客向炎州”表达了一种逃离之意,诗人似乎在想象着如果是这样的炎热日子,就应该像一位流亡者那样,前往更加炎热的地方。这里可能蕴含着一种无奈与幽默,同时也强化了整首诗对酷暑的刻画。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白居易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自然描写,还透露出在困境中寻找诗意的能力。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早寒

黄叶聚墙角,青苔围柱根。

被经霜后薄,镜遇雨来昏。

半卷寒檐幕,斜开暖阁门。

迎冬兼送老,只仰酒盈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早朝思退居

霜严月苦欲明天,忽忆闲居思浩然。

自问寒灯夜半起,何如暖被日高眠。

唯惭老病披朝服,莫虑饥寒计俸钱。

随有随无且归去,拟求丰足是何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曲江亭晚望

曲江岸北凭栏干,水面阴生日脚残。

尘路行多绿袍故,风亭立久白须寒。

诗成闇著闲心记,山好遥偷病眼看。

不被马前提省印,何人信道是郎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曲江独行招张十八

曲江新岁后,冰与水相和。

南岸犹残雪,东风未有波。

偶游身独自,相忆意如何。

莫待春深去,花时鞍马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