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上人草书歌

衡阳双峡插天峻,青壁巉巉万馀仞。

此中灵秀众所知,草书独有怀素奇。

怀素身长五尺四,嚼汤诵咒吁可畏。

铜瓶锡杖倚闲庭,斑管秋毫多逸意。

或粉壁,或綵笺,蒲葵绢素何相鲜。

忽作风驰如电掣,更点飞花兼散雪。

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

君不见张芝昔日称独贤,君不见近日张旭为老颠。

二公绝艺人所惜,怀素传之得真迹。

峥嵘蹙出海上山,突兀状成湖畔石。

一纵又一横,一欹又一倾。

临江不羡飞帆势,下笔长为骤雨声。

我牧此州喜相识,又见草书多慧力。

怀素怀素不可得,开卷临池转相忆。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著名高僧怀素的草书艺术和其超凡脱俗的生活状态。开篇即以“衡阳双峡插天峻,青壁巉巉万馀仞”勾勒出一幅雄伟的山川景象,既映衬出了怀素所居之地的险峻,也暗示了他超凡脱俗的一种精神状态。

“此中灵秀众所知,草书独有怀素奇。”表明怀素在这片灵秀之地,以其独特的草书艺术而著称。这不仅是对他的艺术才华的肯定,也反映出他与众不同的个性和境界。

“怀素身长五尺四,嚼汤诵咒吁可畏。”这一句则描绘了怀素的外貌和他的神秘行为,既形象地表达了他的高大威猛,也传递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神圣感。

“铜瓶锡杖倚闲庭,斑管秋毫多逸意。”这里通过对他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描写,如铜瓶、锡杖等物品,以及他的随性所至的行为,展现了怀素超然物外的一种从容不迫。

“或粉壁,或綵笺,蒲葵绢素何相鲜。”则是对他草书艺术多样性的赞美,不论是在墙上、纸上还是其他材质上,他的笔触都能展现出独特的韵味。

接下来的“忽作风驰如电掣,更点飞花兼散雪。”则是对怀素草书之中的动态美和力量美的描绘,宛如自然界中最为壮观的景象,让人仿佛能感受到他笔下的生机与活力。

“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这两句通过对自然和强者的描绘,再次突出了怀素不凡的气度,他的草书如同大自然中的奇观,又似英雄好汉般豪迈。

“君不见张芝昔日称独贤,君不见近日张旭为老颠。”这里提及了两位著名书法家张芝和张旭,一则是赞美古人之才华,一则是感叹时人之衰败。怀素的草书艺术,在作者看来,是继承了古人的精髓,又超越了现代人的颠狂。

“二公绝艺人所惜,怀素传之得真迹。”这两句表明怀素不仅继承了张芝、张旭的高水平,而且还能传承其真实的艺术遗产,这是后世书家所仰望而不可及的。

“峥嵘蹙出海上山,突兀状成湖畔石。”这里通过对山石景象的描绘,再次展现了怀素草书中的自然之美和力量之美,它们仿佛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又被他的笔触赋予了生命。

“一纵又一横,一欹又一倾。”这两句则是对他草书笔法的直接描绘,表达了一种自由自在、生动活泼的艺术风格。

“临江不羡飞帆势,下笔长为骤雨声。”这里通过对怀素临江挥毫的情景进行描写,再次强调了他草书中的力量美和自然之韵,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境界的向往。

“我牧此州喜相识,又见草书多慧力。”这两句则是作者个人情感的流露,既表明了自己在这个地方与怀素相知相遇的喜悦,也赞美了怀素草书中所蕴含的智慧和力量。

最后,“怀素怀素不可得,开卷临池转相忆。”则是对怀素及其艺术的一种缅怀和追念。作者通过对诗中的每一景象和情感的细腻描写,不仅传达了自己对于怀素草书艺术的深切赞美,也表达了对这种超凡脱俗境界的无限向往和不舍昼夜的怀念之情。

收录诗词(1)

王?(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荅同年李昉见赠次韵

词场几度让长鞭,又向清朝贺九迁。

品秩虽然殊此日,岁寒终不改当年。

驰名早已超三院,侍直仍忻步八砖。

今日相逢翻自愧,闲吟对酒倍潸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珠还合浦

至宝含冲粹,清虚映浦湾。

素辉明荡漾,圆彩色玢㻞。

昔逐诸侯去,今随太守还。

影摇波里月,光动水中山。

鱼目徒相比,骊龙乍可攀。

愿将车饰用,长得耀君颜。

形式: 排律 押[删]韵

春云

摇曳自西东,依林又逐风。

势移青道里,影泛绿波中。

夕霁方明日,朝阳复蔽空。

度关随去马,出塞引归鸿。

色任寒暄变,光将远近同。

为霖如见用,还得助成功。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秋夜吟

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室有月。

九衢生人何劳劳,长安土尽槐根高。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