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凤林溪上见秋风,客里相看欲转蓬。
鸿雁萧萧霜渐冷,别离况是叶声中。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王恭在凤林溪边所见的秋日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离别之情。首句“凤林溪上见秋风”以清冷的秋风点出季节转换,暗示了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次句“客里相看欲转蓬”进一步表达了诗人作为游子,与友人林良箴依依惜别的场景,将自己比喻为随风飘转的蓬草,形象地传达了离别之苦。
第三句“鸿雁萧萧霜渐冷”通过鸿雁南飞的凄凉景象,寓言了诗人即将远行,如同大雁离开温暖的栖息地,感受到秋霜带来的寒意。最后一句“别离况是叶声中”,以落叶的声音增添了离别的悲凉气氛,仿佛每一声叶落都在低语着离别的哀伤。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深深愁绪,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不详
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秋原千树叶初飞,夜火遥村听捣衣。
莫向他山倍惆怅,家林犹恐未堪归。
雪净阴山片月孤,数声羌笛起单于。
不堪吹作《梅花》调,少多中原客在胡。
愁心不见薛琼琼,何处银筝半夜声。
肠断十三弦上月,一弦一柱总关情。
绣颈斓斑锦翼齐,梁园春树好飞栖。
乐游年少偏嫌雨,莫向花间自在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