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清寺

绀宇今方盛,名知国已清。

万松九里影,双涧四时声。

杖策将穷览,巾车不计程。

登堂山更好,人去晓猿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国清寺的壮丽与宁静之美。首句“绀宇今方盛”以“绀宇”指代寺庙,点明了寺庙的辉煌与繁盛,暗示了其在今日的兴盛景象。“名知国已清”则进一步强调了寺庙在国家中的地位与名声,表明它不仅在宗教意义上重要,在国家文化中也占据着清正的地位。

接下来的“万松九里影,双涧四时声”,通过“万松”和“双涧”的描写,展现了国清寺周边自然环境的壮丽与生机。万松的影子绵延九里,双涧的流水声四季不绝,这样的景象既突出了自然景观的广阔与持久,也映衬出寺庙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状态。

“杖策将穷览,巾车不计程”表达了诗人对探索与欣赏国清寺及周围景色的渴望与决心。他准备徒步深入,不计路程远近,展现出一种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追求。

最后,“登堂山更好,人去晓猿鸣”则以登山后的体验结束全诗。登上山顶后,诗人或许能获得更广阔的视野与更深的感悟,而“人去晓猿鸣”则以清晨猿猴的啼鸣作为背景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暗示了在自然与宁静中找到心灵慰藉的主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国清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美丽与宁静,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收录诗词(934)

洪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词人。初名造,又字景温;入仕后改名适,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洪皓长子,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封魏国公,卒谥文惠。与弟弟洪遵、洪迈皆以文学负盛名,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称。同时,他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

  • 字:温伯
  • 籍贯:字景伯;晚年自号盘洲老
  • 生卒年:1117~1184

相关古诗词

清音亭

久坐俯潺湲,流清诗思悭。

跳珠鸣藓石,淙玉下松关。

此日耳尘静,几人心地闲。

抽琴作新曲,归去要怡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禅林寺

振策快秋晴,伽蓝倚翠屏。

看云不留瞬,对竹已忘形。

银地声千载,虹桥拱百灵。

至今钟磬响,如讲净名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山中阻雨欲登华顶峰而不果

昔闻天台山,一万八千丈。

层峰目华顶,魂梦几驰想。

朅来乘清秋,明发将独往。

小雨巧作难,祥云约仍爽。

风磴渍苔藓,霜崖乱榛莽。

峥嵘一何峻,梯空不可上。

便思捐竹舆,徐行倩藤杖。

老僧挹而言,兹山韬万象。

举头天宇逼,寓目岩扉敞。

重溟倒寒影,万壑振幽响。

峡迥啼猱猿,林高陨楂橡。

仙袂挹浮丘,飘然顿尘网。

今兹风雨时,烟雾接穹壤。

劲寒或薄人,跬步迷俯仰。

不如游石梁,重来事真赏。

斯言既纚纚,诚哉非我诳。

俗驾为之回,芜音不堪榜。

寄声山中灵,心期空鞅鞅。

形式: 古风

石桥

悬磴跨幽崖,奔流漱深壑。

宛然卧苍龙,天巧谢镌凿。

万木森前山,笙竽真籁作。

长啸斥猩猱,来巢怖乌鹊。

莓苔助危梁,下瞰心胆落。

横前限翠屏,峭壁旁如削。

于此判尘凡,只尺遂绵邈。

飞锡蹑空虚,楼台变林薄。

宝辉觌华灯,金翰过神雀。

二年佐铜虎,渠能解羁络。

来烹紫云腴,寒瓯散葩萼。

奇事订前闻,诗成识层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