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云芝茶

铁色皴皮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

舌根未得天真味,鼻观先通圣妙香。

海上精华难品第,江南草木属寻常。

待将肤凑浸微汗,毛骨生风六月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尝云芝茶》由元代诗人刘秉忠所作,通过对品尝云芝茶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茶之韵味与诗人心境的交融。

首句“铁色皴皮带老霜”,以“铁色”形容茶叶色泽深沉,仿佛历经岁月的洗礼;“皴皮”则形象地描绘了茶叶表面的纹理,如同老人皮肤上的皱纹,暗示茶叶的陈年与厚重。加上“带老霜”的修饰,更显出茶叶在时间长河中的沉淀与积累。

次句“含英咀美入诗肠”,直接点明了品茶的过程,不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滋养。通过“含英咀美”,诗人将茶的精华内化于心,使得茶的香气、味道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融入了自己的诗歌创作中。

接下来的“舌根未得天真味,鼻观先通圣妙香”,进一步深化了品茶的感受。诗人强调的是,虽然舌头尚未完全捕捉到茶的真味,但鼻息之间已能感受到茶香的神圣与美妙。这种先闻其香而后品其味的体验,既是对茶品质的高度赞誉,也是对品茶艺术的深刻领悟。

“海上精华难品第,江南草木属寻常”两句,将茶的珍贵与普遍性进行了对比。海上之茶,因其稀有而难以评判其价值,而江南的草木虽常见,却也能产出优质的茶。这不仅是对茶产地的赞美,也暗含了对茶文化广泛传播的感慨。

最后,“待将肤凑浸微汗,毛骨生风六月凉”描绘了一种独特的品茶体验。通过将皮肤接触茶水,不仅让身体感受到了清凉,更让心灵得到了净化,仿佛在炎热的六月也能感受到清风拂面的凉爽。这种超越物质层面的体验,体现了茶文化中追求精神境界的高远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云芝茶的品鉴,不仅展现了茶的自然之美和文化内涵,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收录诗词(138)

刘秉忠(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名刘侃。因信佛教改名子聪,任官后而名。元朝杰出政治家、文学家。是元初政坛一位很具特色的政治人物,对于元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又是一位诗文词曲兼擅的文学家。至元十一年,逝世。元世祖赠太傅,封赵国公,谥号文贞。元成宗时,追赠太师,改谥文正。元仁宗时,追封常山王

  • 字:仲晦
  • 号:藏春散人
  • 籍贯:邢州(今河北邢台市)
  • 生卒年:1216-1274年

相关古诗词

江边晚望

沙白江青落照红,沧波老树动秋风。

天光与水浑相似,山面如人了不同。

千古周郎馀事业,一时曹孟谩英雄。

东南几许繁华地,长在元戎指画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岭北道中

雨霁轻烟锁翠岚,五更残月照征骖。

王戈定指何方去,天意仍教我辈参。

霸气堂堂在西北,长庚朗朗照东南。

江山如旧年年换,谁把功名入笑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九日满坦山

凌云气节鬓惊秋,书剑荒寒事远游。

万里岚光乘马背,一川红叶上鳌头。

西风不管参军帽,绝塞空凋季子裘。

谁把茱萸念行役?凭高拭目望神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江上寄别

军中无酒慰飘零,辜负沙头双玉瓶。

鞍马几年南北路,关河千古短长亭。

好风到枕客愁破,残月入帘归梦醒。

梦断故山人不见,晓来江上数峰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